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商丘古城的两难境地
专家建议能给棚户区改造任务重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定的扶持,从而达到棚户区改造和古城保护双赢的局面
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的商丘古城,是国内唯一一座“内城、城湖、城郭”保存完整的城池。如今,古城内绝大部分面积被大量的棚户区、加工厂等占据,约3万居民生活在面积仅1.13平方公里的内城里,给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蒙上了厚重阴影。
“三位一体”全国唯一
进入商丘古城的内城,首先要经过一道跨越城湖的小桥,然后从北城墙的拱辰门进入。站在拱辰门城墙上俯瞰商丘,古城形貌尽收眼底:商丘古城内城由周长4.4公里的四道方方正正砖城墙合围而成,城墙四周是碧波荡漾的湖水;湖水外围,一道圆形的土夯城郭依稀可辨。
负责编制商丘古城规划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严国泰说,整个商丘古城内方外圆,内城、城湖、城郭“三位一体”保留至今,全国独此一家。空中俯瞰,古城如同漂浮在水上。
商丘古城建成于1511年,是明朝归德府所在地,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记者进入内城看到,祭祀孔子和十二圣的归德府文庙依然巍峨庄严。内城之外,城郭之内,湖水绿地之间,有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邓辉说,商丘古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原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府级城市遗址,而且城市的形态基本保存完好,构成城市形态的要素基本保存,其完好性堪与大理古城相媲美。这种“唯一性”与“完好性”决定了其在景观开发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破败内城不宜人居
据商丘市政府调查统计,1.13平方公里的商丘古城内城里,常住人口有3万人。这里还云集着21家行政事业单位,10家金融单位,15家企业,14所学校,4家医院,以及93条道路。当地人形容说,“古城虽小,人满为患,百业汇聚,五脏俱全”。
记者漫步古城发现,除了归德府文庙、侯方域故居等知名景点保存较好外,许多居民的房屋和商户经营的场所均已十分破败。古城内仅有一处公共活动场地,学生下午放学时整个交通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不少厕所因人满为患来不及清扫,街道上散发着恶臭。
51岁的古城居民刘英梅和丈夫以及3个孩子住在古城南城墙低洼地带一个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里。谈起古城,刘英梅说:“古城环境不好,下水道不好,道路不好,空气也不好。”
同住于此的宫美玲今年48岁,全家5口人挤在约5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屋子里平时潮湿沤水,下雨就往里灌水”。宫美玲说:“出门坑坑洼洼,回家流水汪汪。这里道路不能拓宽,房子也不让加盖,我们就盼着政府能早日拆迁。”
绝版古城“重生”之困
本刊记者在商丘古城调研发现,当地居民对古城改造愿望非常迫切,居民们告诉记者,商丘古城是个好宝贝,但这么多年来,古城居民的居住条件不见改善,不少文物点周边环境、风貌破坏严重,百姓急、政府急,但做起来又深感有心无力。
商丘市政府拟采取“拆一补一”的方式吸引部分居民自愿迁出古城居住,通过做减法的方式保护修复一个更加协调、宜居的古城。然而,既要高水平地对古城进行保护修复,同时还能在“十二五”末完成城内连片棚户区的改造,以古城所在的商丘市现有的财力,实难做到“统筹兼顾、两全其美”。
记者在河南、山东、山西等地走访发现,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都是类似商丘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城市。据这些地方的基层干部介绍,他们在推进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
据了解,中央补助棚户区改造的资金按照开工项目进行发放,欠发达地区棚户区改造任务重,囿于财力,开工项目又偏少,因此得到中央的财政补助也就偏少,这样就容易出现越穷补助越少,越富补助反而越多的“马太效应”,再加上古城保护的压力,常常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困难很大。
多位文物保护专家建议能给棚户区改造任务重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定的扶持,从而达到棚户区改造和古城保护双赢的局面。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等建议,全国100多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兼有古城保护与棚户区改造任务的不在少数,对于类似商丘古城这种保护利用价值高、棚改任务重的古城,国家可以在综合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给予资金、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支持与倾斜,力争探索出一条“兼顾古城保护利用和棚户区改造”的好路子。
相关资讯:
- 国家海洋局:近九成污染物来自入海河流
- 四川石化称彭州项目污染防控标准高于欧美企业(图)
- 央企审计曝隐形福利 中移动斥4亿为职工买保险(图)
- 洞庭湖面积骤减到不足最大时一半 渔业受影响
- 古生物学家新疆发现幼年恐龙化石:年龄不到1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