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近九成污染物来自入海河流
阅读:647 次
2013-05-13 09:10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法制日报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近日发布的《2012年东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四类、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分别增加24.9%和36%。面积约4.76万平方公里的劣四类水质海域,主要分布在盐城南部近岸、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港、瓯江口和闽江口海域。

  《公报》从海洋环境状况、海洋环境灾害与风险、海洋环境监管和公益服务4个方面,对2012年东海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结果进行了评价,较全面反映了东海区的海洋环境状况。

  《公报》显示,2012年东海区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约83.3%面积的海域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与上一年相比,二、三类水质海域面积分别减少4.9%和21.7%;第四类水质海域面积约1584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水质海域面积约47550平方公里,四类、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分别增加24.9%和36%。公报称,多年比较表明,我国东海第二三类水质海域面积减小,第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增加。

  据专家介绍,东海区海域80%至90%的污染物来自入海河流,分布于沿岸大大小小的排污口。2012年,东海区监测的37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达到1221万吨。在37条入海河流中,携带入海污染物量较大的有长江、钱塘江、闽江和瓯江。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指标)是粪大肠菌群、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悬浮物,超标率分别为60%、35%、23%、21%。

  《公报》显示,赤潮、绿潮灾害对东海区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东海区去年发现赤潮42起,其中有毒赤潮22起,累计影响面积约2515平方公里,造成当地渔业养殖海洋生物的大面积死亡。记者了解到,东海区近岸海域是我国赤潮灾害的多发频发区,2012年发现起数占全国近六成,近5年年均发现赤潮灾害45起,累计影响海域面积8074平方公里。

  《公报》还介绍了东海区各类海洋保护区的环境状况。2012年,对东海区11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监测表明,4个自然保护区、5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和两个海洋公园的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此外,东海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未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但围填海工程、滨海电厂、港口航道和跨海桥梁等涉海工程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海水增养殖区的环境状况备受公众关心。《公报》显示,2012年东海区8个重点海水浴场、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和14个海水增养殖区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能够满足或适宜人们游泳、旅游和养殖的功能需求。 记者蔡岩红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