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4月22日至27日,由媒体记者和气象工作者组成的“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考察团,环绕洞庭湖实地考察,探访气候变化给这个鱼米之乡带来的改变,了解湖南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采取的措施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中浩渺无垠的洞庭湖,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它的水域面积在不断减少,由最大时的约6000平方公里骤减到如今的2600平方公里,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湖区干旱频袭,旱涝急转 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
初春的洞庭湖区,春意盎然,碧波荡漾,生机无限。不过,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守着洞庭湖,近年来不少地方竟然也会喊渴。
湖南省气象局局长常国刚介绍,气象观测资料表明,湖南全省特别是洞庭湖区以气温升高为代表的气候变化已成事实,其产生的影响涉及面广,利弊并存,以不利影响为多。近年来洞庭湖的持续干旱、湘江和洞庭湖超低水位的危机,都直观地展示了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2003年以来,洞庭湖区降水呈现偏少的特点。以拥有洞庭湖一半面积的岳阳市为例,2003年到2012年,当地年平均降雨量为1313.5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偏少9%。
岳阳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固华说:“降雨偏少等因素导致岳阳市连年发生旱灾,除了2010年和2012年以外,有8年都出现了夏旱或夏秋连旱,每年受旱面积超过100万亩,有6年直接经济损失都超过3亿元。”
刘固华同时表示,洞庭湖湖泊调蓄能力下降、面积锐减缺乏抗旱水源、上游来水减少以及人类不合理的改造等,也是洞庭湖区干旱的重要原因。
干旱频繁袭来的同时,洞庭湖区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长期不下雨,一下就是倾盆大雨”的现象时有发生。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容易导致旱涝急转,雨季的洪涝灾害让这个鱼米之乡蒙受重大损失。刘固华介绍,岳阳市2011年1至5月平均降雨292毫米,比历史同期偏少55%;但6月份降下319.3毫米的雨,偏多42%,旱涝急转,一些地区遭遇了超过3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
“在人们心目中,岳阳处在洞庭湖区,是不可能缺水的。”岳阳市副市长熊炜说,“但在华容等地,有时却要为生活用水发愁,前几天时间可能还在防汛,只要干上两个星期,马上就要抗旱,汛旱之间的转换非常快。”
湖面水位下降,面积缩小 给湿地生态平衡、农业渔业发展等带来不利影响
岳阳城陵矶水文站是洞庭湖出口的控制站,洞庭湖水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在城陵矶水文站,水利部长江委水文中游局岳阳分局局长陈建湘告诉记者,根据洞庭湖水文监测分析,这些年来湖区的降水年际分布不均越来越明显。
陈建湘说,去年降雨较多,7月中旬到8月初,受强降雨影响,洞庭湖区发生近10年来水位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洪水过程,当时城陵矶水文站的最高水位达33米,超警戒水位时间达20天,防汛形势一度很紧张。
2011年则是降雨明显偏少的年份。2011年4至5月,洞庭湖区水位持续偏低,城陵矶水位在21.5到23米之间变化,一直比历史同期偏低3到4米,当时甚至出现了1980年以来同期最低水位,卫星遥感监测到洞庭湖面积仅361平方公里。处于湖区的华容、君山、湘阴等地受灾严重,华容县城14万居民饮水困难。
2009年,长江中下游流域遭遇罕见旱情,当年10月洞庭湖水位降至近18年来同期最低值。超低水位造成河道变窄,湖面下尾堆、暗礁突出,航道不规则,船舶搁浅、触碰事故多次发生。
频繁袭来的干旱使洞庭湖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给湿地生态平衡、农业渔业发展等带来不利影响。
“东洞庭湖湿地面积正在萎缩,以滩涂为主要栖息地的候鸟数量递减明显。”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姚毅说,其中有气候变暖的影响,也有三峡截流后水环境变化的影响。据保护区监测,上世纪90年代,洞庭湖水鸟达20万只以上,2003年至2004年,调查到水鸟为13万多只,2005年至2006年均少于10万只,越冬水鸟数量明显减少。同时,白枕鹤、东方白鹤、小天鹅、中华秋沙鸭等国际濒危物种也在急剧减少。
鱼类资源减少的趋势也很明显。49岁的洞庭湖六门闸渔民协会会长罗大华告诉记者,鱼的产量和种类都少了,自己有船的渔民,一年下来靠打鱼毛收入在3万块左右,扣除开销攒不下多少钱。遇上灾害就更困难了,例如2011年洞庭湖冬春连旱,湖底干裂的地缝有两厘米宽,到处是干死的鱼,当年只有20天的时间能捕鱼,“哪里还有什么收入,生活退后了两三年。”(刘 毅)
相关资讯:
- 日利用微生物胶囊回收稀土 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图)
- 福建霞浦畲乡皮革污染肆虐 浓烟滚滚污水如墨(组图)
- 水生植物大面积爆发 广西清水河变“草坪”(图)
- 京华时报再追问农夫山泉:避无可避的八大质疑(图)
- 农夫山泉桶装水因标准问题停产 京质监局介入调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