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大吃大喝汉代已成民俗 明代饺子是春节必备
阅读:553 次
2016-01-30 10:48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广州日报

  一般来说,中国人一年中最看重的一顿饭是年夜饭。这是一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新年庆典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几乎具有了仪式般的意义。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都很大,加之民族众多,风俗各异,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春节饮食大观园。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卜松竹

  汤圆始于宋代

  春饼源于“五辛盘”

  国人过春节历史很悠久。虽然春节起源仍有待各路方家继续考察,但大致来说,早在远古时期,便传承着以立春日前后为时间坐标,以春耕为主题的农事节庆活动。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元旦(也即今天所称的春节,下同)节庆的雏形框架,春节的民俗功能也差不多是从这个时期就奠定了基础。

  汉唐时期是由立春节庆向现代的春节大年节的过渡时期。早期的“春节”是以立春为中心的,逐渐过渡到以正月初一为中心。同时,原来单纯的立春农事节庆,逐渐过渡到复合型态的信念节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以除疫、延寿为目的的饮食习俗,其主要表现就是喝椒柏酒、屠苏酒、桃汤、吃五辛盘、胶牙饧等。

  汉唐时的这些春节饮食习俗,大多都有健身、防病的含义。比如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五辛盘,是将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等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意在散发五脏之气。唐代“药王”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在《养生决》中又说:“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去伏热。”按照现代观点,元旦之际,寒尽春来,正是容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邪,对于预防流感之类的疫病是具有一定作用的。而在元旦吃五辛盘,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健康的追求。

  有些学者认为,五辛盘就是后代春盘、春饼的雏形。五辛盘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即称为春盘,取其生发迎春之意,主要在立春时吃。立春吃春饼的古老风俗,晋代已有记载。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盛行,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发展到今天,春饼形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大小也差别很大。

  至于胶牙饧,其实就是一种饴糖。70后、80后小时候大多吃过“高粱饴”,就是差不多的东西。为什么要吃胶牙饧呢?因为在古汉语中“胶”与“固”相通,胶牙也就是固牙的意思。

  一般习俗以元宵节作为新年节庆的结束。元宵节起源于汉代,但今天大家熟悉的汤圆和元宵,当时是不吃的。“汤元”始于宋代。在这之前人们在这一天主要是喝豆粥,加些油在粥里。不过唐代时这一天也吃一种用面做成球状的带馅食品,用油炸。这和后代的“元宵”或许有相通之处。

  年夜饭出现于汉代

  明代饺子已是春节必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的年夜饭,以目前所知的材料而论,大致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按照学者姚伟钧的说法,这时元旦期间大吃大喝就成为了风气。汉制规定,元旦群臣要给皇帝朝贺,成为“正朝”,皇帝也要大摆宴席款待群臣,君臣共饮欢度佳节。此后,由魏晋至唐,元旦皇帝大宴群臣成为定制。晋代元旦朝贺皇帝时,皇帝还要给百官增禄、赐酒。而唐代由于雄强的国力和深广的影响,元旦朝会不仅有百官朝贺,还有远方少数民族和附属国的首领和使臣。

  西晋人周处记载四川的春节习俗时说:“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南粱的《荆楚岁时记》中写得更详细:“岁暮,家家具肴簌……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也就是说,新年饮宴的范围远不仅限于皇家,而是民间共有的民俗,并且逐渐定式化、仪式化,成为春节习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今天北方地区春节必备的饺子,大约在明代已经成为辞旧迎新、祈求吉祥的年节佳肴。时人记载:“吃水点心,即馄饨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有些地方除夕夜还忌包没有褶子的光边饺子,以防日子“过秃”。但饺子出现的时间则比这早得多,远在5世纪饺子就是北方汉族人民的普通食品。当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称之为“馄饨”。至唐朝时,吃法已与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现有饺子,形状与现代无异。宋代称饺子为“角子”,此词也常见于小说中。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词——这词在今天河南省等地仍然使用。

  年夜饭的菜肴都是为了突出吉祥美满等好意头。由于中国的地域差异,具体表现上则大有不同。大体上,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因为形状很像元宝,也有更岁交子的意思;南方人喜欢谐音“年高”的年糕,有年年高升的寄托。无论南北东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餐桌上少不了鱼,代表着“连年有余”,有些吃鱼特别困难的地方,甚至会拿木雕鱼来代替。吃鱼的讲究还很多,有些人讲究不能全吃光,有的地方只吃中间部分,有的地方一定要两条,还有的地方只看不吃。东北很多地方年夜饭要吃红烧丸子,表示阖家团圆。陕西传统家宴有“四大盘、八大碗”的说法,前者为烧菜和凉菜,后者一烩菜和烧菜为主。山西地区要蒸花馍,青海、甘肃的不少地方要炸馓子。上海人这顿饭好吃蛋角。安庆地区要在饭前吃“钱串子”,也就是面条。还有很多地方,一只鸡是少不了的。

  据统计,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民族有过汉族农历春节的习俗,并且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腊八粥和麦芽糖

  为春节大餐拉开序幕

  民谚云“过了腊八就是年”,而春节期间的第一道代表食品,确实当属腊八粥。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殷红,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熬制而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使用麦芽糖的意思是希望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