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幕 媒体梳理历届三中全会改革脉络
阅读:494 次
2013-11-09 20:46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中国广播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各大媒体关注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三中全会”。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天在北京开幕。为什么每届的三中全会相对来说都会格外受到关注?在接下来的4天时间里,哪些被寄予热望的议题,将在会议上得到正面回应。

  30多年来,按照历届的规律一般都是:一中二中部署人事,三中研究经济,历届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使命。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4年10月20日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8年9月26日—30日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当时适逢新旧两种体制转换,因此治理和整顿了经济秩序。

  1993年11月11日—14日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8年10月12日—14日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3年10月11日—14日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

  2008年10月9日-12日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土地流转,激活农村金融。

  我们看到每次三中全会的这些重大影响,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历届三中全会都会格外受到大家的关注了。

  这段时间,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各路观察家不断猜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牌”。大家普遍认为:不论是财税金融还是民生保障、不论是国企改革还是城镇化建设,这些都将在本次全会上得到正面回应。老百姓在看到好风景的同时,更希望听到真正的好声音。

  十八届三中全会引发社会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启动新一轮改革将成为会议的主题。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看来,这次三中全会的核心是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吴敬琏:我们经济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始终转不过来,另外一个问题是腐败寻租变得越来越严重,由此造成了许多经济和社会的矛盾,比如说,贫富差距拉大,一般大众对政府的信任降低,我们的市场运作没有规则。建立一个统一开放,同时又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就比较接近与现在国家的市场体系了。

  如果说吴敬琏描绘的是一个宏图的话,那么在以下两位财经专家的眼中,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问题具体的多。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看来,财税体制改革事关重大:

  吴晓灵:一个是财税改革,通过财税改革让我们的政府变成一个公开透明的责任政府,让我们的财权能更好的在阳光下运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同样很关心财税体制改革,他关注的点是,哪些是中央需要做的,中央层面就需要筹集资金去做,如果是地方层面应该做的,就要支持地方去做。国企改革也进入到李扬的视野:

  李扬:第一个就是中国发展方向,会涉及到,国企的地位和进一步的改革,民营资本的地位和它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

  国企改革,特别是垄断企业的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吴晓灵则把这个问题推广到不同所有制企业这个更广的层面上讨论:

  吴晓灵:我更关心,我们在改革中应该让各种所有制都获得平等的竞争的机会,他们产权都能得到保护,都能平等的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城镇化在这次三中全会里出现的概率相当大,它也是最近的社会热词。与大多数人把城镇化看成圈地盖房子不同,在多数经济学家眼中,城镇化应当是人的城镇化,甚至可以说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李扬如是说:

  李扬:所以必须在城乡一体化的总背景下,来解决城市化问题,解决户口问题,解决城乡统一发展问题,解决农业落后的问题,我们希望它会有突破。

  30多年前,改革开放激发出中国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30多年后,改革再次成为中国社会的最大共识。集结号再度吹响,挑战重重,期待满满。(记者季苏平 刘乐)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