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食醋的养生功效与食用禁忌大盘点
阅读: 445次
关系网管理员 关系网管理员
关注人数:0
发帖数:1682
本群积分:8407
1 楼

来源:爱美网

醋又被为苦酒,自古以来就是一味重要的中药,其保健养生的功用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历代医药学家在用醋治病养生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无论什么好东西,用对了就有益,用错了则会伤身,因此,食醋也不宜过量。

醋的功效1:健脾胃助消化

说起醋就不能不说它酸溜溜的味道,有个成语叫望梅止渴,大家也都有体会,当心里想着酸味食物的时候,口水会忍不住冒出来,这就是酸味的开胃功效。醋也一样,能够增食欲,健脾胃、助消化,同时还可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有时候餐桌上的食物太油腻了,会觉得醋味重的菜,比如说醋溜白菜或者醋拌的凉菜等特别爽口,更容易下饭,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老百姓也泡醋茶来治疗消化不良。

食用禁忌1:胃酸过多者要注意

我们说醋可以促消化,健脾胃,但是要适量,而且胃溃疡和胃酸过多患者尤其要注意。因为醋必竟是酸性的,不仅会腐蚀胃肠黏膜,还能促使消化器官分泌大量消化液,使胃酸增多、溃疡加重。

另外中医讲“酸生肝”,醋入肝经,常吃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不能吃太多,过多反而会损伤肝脏。

醋的功效2:收敛止泻

醋可以收敛止泻。我们常说味酸的食物可以收敛固涩。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增加机体的约束力,约束什么呢?约束的是体内的气血津液,使它不任意地、随意地向外流失,或者耗散。

醋就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说夏季出汗多,人体容易损失津液,这时候多吃些醋多的食物可以防止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并能还能够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同时醋也可以治疗腹泻,民间有不少验方,都是用醋来止泻的。

也正是因为它可以收敛固涩,常常被用来止血,如产后血晕,吐血、衄血、便血都可以吃些醋。

食用禁忌2:别和解表中药同食

醋有收敛之性,会促进人体汗孔的收缩,和解表发汗的中药一起吃时,会影响药物的效果。

醋的功效3:中和碱性

我们都知道山西人爱吃醋,很多人管山西人叫“醋老西儿”。其实不仅是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有些地方的人也几乎顿顿都要吃很多醋,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不仅仅是因为醋味香美,这与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饮食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些地区有个共同的特点——水硬。这硬的意思就是说碱性强,所以要用酸性的醋来中和碱性,而这些地方多吃面食和杂粮,要靠醋来促进消化。这也是醋的保健功效的一大应用。

食用禁忌3:小心骨质疏松

《本草纲目》记载:食醋“多食损筋骨,亦损胃。”意思是吃太多醋会对筋骨和胃产生伤害。的确,醋酸能软化骨骼和脱钙,会促发和加重骨质疏松症,所以一定要注意用量,骨伤病人尤其要注意食用,以免使受伤的肢体酸软、疼痛加剧,使骨折处迟迟不能愈合。

醋的功效4:消肿止痛

醋在中医中常常作药引,还经常用来加工炮制中药,如醋炒柴胡、醋炒鳖甲等。醋除内服之外,也可以外用,有时候用来调制外敷中药,有时候也单用,可以消肿止痛。比如皮肤表面小面积烧伤、烫伤,用醋搽搽抹抹,既能防止起泡,又可以止疼消肿。

食用禁忌4:

醋常常被用来加工炮制中药,会改变某中药的有效成分,所以服药期间要慎重食用。当然,药方中用到醋的时候就不用考虑了。

醋的功效5:预防高血压

少盐多醋的饮食方式,能降低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冠状动脉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另外,水果醋里含有矿物质钾,可以帮助身体排出过剩的钠,预防高血压。

食用禁忌5:低血压者少吃醋

如果有低血压症,就要注意少吃食醋,吃醋会导致血压降低,导致头痛、头昏、全身疲软等不适。

醋的功效6:解酒治晕车

现代用醋防治疾病更加广泛。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会用醋来治疗一些小毛病。比如——

有的人总打嗝,喝下一小杯醋就好了;

有的人喝多了酒,也会喝一小杯醋来解酒;

有的人晕车晕船,也可以喝些醋来缓解;

身上浮肿,喝些醋还能够消肿。

食用禁忌6:过敏及低血压慎食

有的人会对醋过敏,吃醋后会出现皮疹、瘙痒、水肿、哮喘等症状,凡是这样食醋后有不良反应者,应该少吃醋。

吃醋三注意

米醋陈醋是首选

现在醋的品类越来越多,经常是让我们眼花缭乱,不知道选哪个好。我们选醋,要选米醋或陈醋,而且是越陈越好。好的醋的颜色为棕红色或深褐色,有光泽无沉淀。打开一闻醇香四溢,尝一尝酸味柔和,微甜不涩、回味绵长。假醋多是用醋酸勾兑成的,颜色浅淡,发乌,开瓶后酸气直冲眼睛,入嘴有点苦涩味。

别用铜器装

醋不要用铜器来盛放,因为它能够溶解铜,而引起铜中毒。醋瓶子一定要干净无水,滴几滴白酒和少量食盐混匀放置,可让食醋变香,也不容易变坏,或者可以在醋瓶中放一段葱白、几个蒜瓣,也能起到防霉的作用,延长保存时间。

吃完要漱口

另外吃完醋后,要记得漱口,以免损坏牙齿。

共 1 页  
主题: 食醋的养生功效与食用禁忌大盘点

登录后即可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