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10月5日电 题:后疫情时代中国“新职业”蓬勃发展
新华社记者喻珮、乐文婉、田中全
“十一”黄金周,23岁的陈辉并没有闲着,他带着自己的团队在湖北各地跑业务——为小规模经营的实体店完成数字化升级。
水果店、超市、烘焙坊……自3月开始,陈辉跑遍了湖北黄石市阳新县的实体商家,为300多家小店搭建小程序、升级支付系统,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店规划师。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带动扩大就业。
疫情之初,各类实体店遭遇困局,线下交易急剧萎缩。随着数字技术“下沉”,越来越多的小店主、小商家开始加速向线上转移。
“有一家连锁火锅店通过我们的帮助,端午节当天流水提升了40%。”陈辉说,他的主要工作是利用支付宝线上的数据流量来服务线下实体店,帮助他们实现发放优惠券、外卖等功能,形成店铺的线上与线下融合,拓展销售渠道。
这一踩着风口的新职业,人才缺口巨大。支付宝数据显示,基于其平台诞生的小店规划师、数字服务商,约八成集中在中国二三四线城市。截至8月,在支付宝上专为商家提供数字工具的“支付宝服务市场”,活跃用户比去年同期翻了10倍。
“中国有4000万家实体店,未来都会面临数字化转型。”陈辉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分享给更多人,一起帮助实体店发展。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分析说,以平台组织为特征的新就业形态大量出现,成为中国新增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供给端有越来越多劳动者愿意选择灵活就业。
下午两点,在武汉市洪山区玉兰苑小区的车库里,身材纤瘦的柴华戴着一次性医用手套与口罩,对照10余页订单表,将食物与生活用品一一分装。晚饭时间,她上楼回家吃饭,街坊则到此自助取货。
柴华是她所在小区的团购“团长”。回忆起疫情期间繁杂的事务、紧张的心情,她记忆犹新。“只要收到到货通知,我就立即换上外出专用的灰色羽绒服,回家后便立刻脱下来,挂在阳台上。心里也挺害怕,但还是想帮大家做点什么。”
本是一项因疫情催生的工作,柴华却意外收获了来自街坊邻居的信任与肯定。4月8日武汉“解封”那天,已对社区团购做法驾轻就熟的柴华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团购群,做起了一名真正的“团长”。
随着好口碑在邻里、亲属间相传,如今这位“团长”的团购群里已有315人。她每天从多个网购平台里筛选物美价廉的商品向群中成员推荐——1.98元两斤的土豆、24元三斤的鮰鱼、100元四斤的基围虾……这些商品常常被一抢而空。
柴华的收入来自团购平台分成。工作5个月以来,她用这笔收入为家里添置了不少优惠商品。“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收入不高,但我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柴华说。
“食享会”是柴华常用的团购平台之一。疫情前,该平台仅覆盖武汉60个小区,疫情发生后,这一数据在高峰时曾达到6000个。食享会创始人、CEO戴山辉说,疫情的出现,为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的发展添了一把火,使社区团购模式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孟庆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职业”的共同特点是市场催生,这些职业并非通过学校培养和社会提炼而成,而是基于技术变革和社会变化而生。“新职业”的涌现往往是刚性需求,因此一出现就“火”了。
另一项在抗疫中为人熟知的职业是“核酸检测员”。截至今年5月下旬,武汉累计有1090.9万人完成核酸检测,基本做到人员全覆盖,这与成千上万名检验技术员的付出密不可分。“90”后邵利华就是这“万分之一”。
临近春节,疫情突袭。武汉金域医学检验所技术员邵利华在离武汉新洲区的老家10公里时,接到实验室的电话,要求他立刻返回筹备核酸检测事宜。“我犹豫过,也迟疑过,但是如果每个人都退一步,那么抗疫就没法进行了。”邵利华说,他当即调转车头回到实验室。
在实验室内,一条标语张贴在醒目的位置——“每一个标本都是一颗期待的心”。邵利华说,这是一种同理心,每一位检测员都需要对每一个标本秉持负责任的态度。
如今,邵利华已成为武汉金域医学基因室主管,他所负责的部门也在疫后迅速补充了新鲜血液,招聘了10多名检验技术员。“新入职人员多数在20岁左右,他们从事这份工作,更看重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
邵利华说,随着人们对这次疫情的深入认知,他这份“普通”的工作得以从“幕后”站到了“人前”。“感谢社会大众对这份职业的认可,我会时刻谨记学习专业知识,竭尽所能地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做出贡献。”
在孟庆伟看来,“新职业”群体拥有显著的自律性、自发性和自愿性。这个群体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追求相结合,制定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目标,他们将有望通过市场释放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