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不利情况未超或优于预期 是否诱发地质灾害?
阅读:579 次
2014-12-13 23:01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新华网

  在本月14日三峡工程开工建设2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从三峡工程建设运营方及相关专家获悉,三峡工程投入运行11年来,特别是连续5年成功实施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工程运行越来越好,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同时,经过治理,三峡工程的一些不利影响正呈减小趋势,情况未超或优于预期。

  目前,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三峡升船机是唯一的在建项目。今年7月,国务院已启动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工作。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了解到,随着三峡工程多次实现高水位运行和水库调度不断优化,三峡工程的防洪、航运、发电、抗旱等多重功能已全面达到预期水平。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自古以来,长江水患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最近一次给中下游地区造成惨重损失是在1998年,当时中下游五省共计死亡1562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下游最险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2010年和2012年,长江两次发生大洪水,最大流量均超过1998年峰值,但三峡工程拦洪削峰40%,江水平稳流过中下游地区。

  三峡工程的通航效益显著。三峡建坝蓄水以来,库区水变深变缓,从坝址湖北宜昌到重庆660公里的航道条件大大改善,昔日浅滩、暗礁密布而不夜航的川江实现了全年全线昼夜通航。同时,航运成本降低,库区航运业迅猛发展,使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巨大。三峡电站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是世界最大水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电站运行11年来,累计发电超过8000亿千瓦时。三峡电被输送到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惠及九省二市。

  三峡工程还具有抗旱补水功能。每年冬春长江枯水期,长江上游来水大幅减少时,三峡水库便加大泄量以补充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成为蓄丰补枯的“水资源银行”。

  然而,三峡工程有利有弊。泥沙淤积、地质灾害、生态影响等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到趋利避害,是摆在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说,得益于长江上游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兴建水利工程,原先人们担心的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情况比预计的好很多。实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3年,三峡水库年均入库泥沙量和淤积量都只有论证值的40%左右。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性评估项目组组长、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则认为,今后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会进一步缓解,三峡水库可以在100年内维持200亿立方米的库容。

  近年,三峡库区和西部地区发生地质灾害活动后,不少人将其与三峡工程相联系。对此,郑守仁指出,三峡地区自古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随着三峡建坝蓄水,局部库岸可能产生失稳和再造,这是所有水库在蓄水初期都会遇到的情况。但由于库岸治理工程效果良好,以及库区建立了全覆盖的监测体系,库区沿线地灾风险管理能力大大提高,近年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国土资源部的监测数据显示,三峡工程2003年首次实现135米蓄水以来,特别是经过2008年以来的连续多次175米试验性蓄水运行,库区已度过滑坡高发期,地质状况总体趋于平稳。

  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目前从陆生生态系统来看,三峡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不仅可以主动迁离库区,而且在库区以外有广泛分布,不存在灭绝危险。对于珍稀陆生植物,有关部门采取了种质资源保存、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保存、就地保护等措施。

  监测资料表明,库区及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与蓄水前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在Ⅱ、Ⅲ类水平;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库未对周边区域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未超出论证的预测范围。 (记者吴植、梁建强、李思远)

三峡工程焦点问题透视:是否会诱发地质灾害?

  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工程是否带来了负面的生态影响?泥沙淤积问题会不会成为三峡水库的“心腹大患”?这些问题屡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20周年之际,记者对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并采访权威专家,对三大焦点问题进行了解析。

  焦点一:三峡工程诱发地质灾害?

  近年,三峡库区及西部地区发生多次地质灾害活动,尤其是近坝区秭归连续发生地震,不少人将其与三峡工程相联系。三峡工程的建设,究竟是否会诱发地质灾害?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指出,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三峡工程修建之前,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三峡地区原本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随着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临水岸坡的水土条件会受到影响,局部库岸地段可能产生失稳现象,这是所有水库在蓄水初期都会遇到的情况。

  不过,郑守仁强调,目前学术界公认,对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来说,水库蓄水只可能触发距离库区较近且已接近极限状态的发震断层,且多是诱因,并非主因。

  郑守仁指出,随着时间推移,待库岸水势消长逐渐形成规律,水库周边水土环境变化将趋于平衡,达到新的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和规模都会减小。

  中国工程勘察大师、长江水利委员会原三峡工程地质专业负责人陈德基介绍,尽管三峡库区从2013年12月以来,接连发生了三次4级以上的地震,但其强度和震中位置均在原先预判的范围之内,并不能表示三峡进入一个地质活跃期。这一地区今后仍有可能发生5级左右乃至5.5级地震,但根据这一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地震地质条件分析,产生6级及6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很小。

  焦点二:三峡工程引发生态灾难?

  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郑守仁院士表示,在三峡工程批准建设之前,已就三峡工程对当地动植物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行了严格论证。

  目前,从陆生生态系统来看,三峡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不仅可以主动迁离库区,而且在库区以外有广泛分布,不存在灭绝的危险。对于珍稀陆生植物,有关部门采取了种质资源保存、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保存、就地保护等措施。

  “植物界的大熊猫”珙桐、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三峡库区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长江三峡生态园林有限公司经理张国禹介绍,为了挽救三峡库区濒危及特有物种,三峡集团把生态价值与环境保护放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于2007年7月成立了三峡苗圃研究中心,目前,中心已经引种了三峡特有、珍稀植物224个品种,共计13000多株苗木。

  国家相关部门的监测资料也表明,库区及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与蓄水前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在Ⅱ、Ⅲ类水平;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库未对周边区域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未超出论证的预测范围。

  参与三峡工程专项验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生生物专家曹文宣表示,三峡工程蓄水导致坝上库区由流水变为静水,并且水深对光线、溶氧等生态条件发生变化,对原有底栖生物、流水鱼类产生了一定影响,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目前正处于迁变过程,但整体上未超出预期。

  长江水利委员会介绍,自2011年开始长江防总对三峡水库连续三年实施了生态调度试验,为长江主要渔业资源四大家鱼创造产卵条件,调度达到预想效果,四大家鱼“鱼卵汛”多次出现。

  焦点三:三峡工程难解泥沙淤积问题?

  对水电工程而言,泥沙淤积容易导致水库库容不断减小,进而影响水库综合效益。三峡水库如何解决这个水电站“致命难题”,泥沙淤积的现实情况如何?

  三峡集团介绍,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由于创新采取了“蓄清排浑”方式蓄水——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极大减少了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

  2012年以来,三峡集团还采取库尾减淤调度、沙峰调度等措施,进一步减少了库尾及库区泥沙淤积,有利于水库更长时间保持有效库容。各重点河段冲淤形势及河道演变也符合前期预测成果。

  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综合报告》显示,自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以来,入库年均水量变化不大,但入库年均沙量为2.03亿吨,为1990年前均值的42%。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水库上游来沙减少趋势仍然持续,2009年至2012年的年均入库悬移质输沙量为1.83亿吨,仅为1990年前均值的38%。

  “随着三峡上游新建各大水库的蓄水拦沙和上下游水库的联合调度,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总体会进一步缓解。”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性评估项目组组长、中国工程院沈国舫院士说,“三峡水库可以在100年内维持200亿立方米的库容量。”(记者梁建强、吴植)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