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在图书馆里的拾荒者(图)
阅读:661 次
2014-11-24 21:12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中新网

2014年11月9日,杭州,章楷正在图书馆里看书,身边放着他拾荒用的袋子和杆子。 拾荒者看书前 自发洗手 11月9日下午,76岁的章楷再次出现在杭图三楼专题文献区阅览室门口。他还是那副装扮:一根竹竿将两个口袋挑于肩后,穿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透过塑料袋,可以看见其中的塑料瓶和罐子。 章楷生于杭州乡下,曾任村干部和民办教师,现已退休多年。因早年离婚,儿女又在外地,目前在杭州独居,依靠退休金和拾荒为生。 他在书桌前卸下口袋,又让工作人员为他找来几本中外名著。虽然视力极差,但他还是把书凑到眼前看得津津有味。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2014年11月5日,杭州,30岁的安徽黄山人吴军(化名)也是一名每天去杭图看书的拾荒者。他每天下午或晚上都会到报刊区,读一本名为《今古传奇》的小说杂志,看到入迷处,还会露出笑容。他在看书时,总是随手拎一个黑色塑料袋。直到每晚图书馆闭馆,他才肯离开。而在返回住处的路上,他会用手电逐一查看路边的垃圾桶,有时会从中捡出几个饮料瓶装进这个黑色塑料袋里。三年前,他从黄山来到杭州打工,因为没有身份证,只好拾荒而生。白天拾荒,夜晚看书,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晚上没事,就来看看。” 杭图:无权让任何读者离开每天上午8时,浙江杭州江干区解放东路58号J座杭州图书馆新馆楼下就站了不少人。晨练的市民发现,总有些人扛着脏兮兮的大麻袋,或拎一兜饮料瓶,衣衫褴褛。 副馆长梁亮对这一幕再熟悉不过:一些流浪、拾荒者正等着图书馆开门,“在旧馆就常看到很多流浪、拾荒者背着铺盖,把捡来的垃圾放在阅览室门口,再进去看书。” 杭图一时被网友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各地图书馆纷纷前来学习。 杭图“走红”,梁亮深感意外。在她看来,杭图作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成员馆,理应秉承其对公共图书馆不分种族、年龄和人群的服务原则,“我们只是践行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应尽的理念。” “流浪、乞讨者可能暂时居无定所,可能暂时窘迫,但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他对文化的追求。”梁亮说,至于从何时起开始对流浪人员开放,她已回想不起。但确定的是,在她来杭图工作的28年里,杭图始终没有拒绝过流浪人员。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杭图搬入新址之前,因旧馆面积有限,读者彼此距离较近,曾有读者对身边的流浪、乞讨者散发异味而感到不满。 馆长褚树青为此劝导读者,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图书馆没有权利去让另一位读者离开,何况流浪、乞讨者并没有干扰他人。 杭图再未因允许流浪人员入内而遭遇其他问题。 “说我们‘最温暖’,其实是种鞭策。”梁亮表示,公众的认可,会让杭图推出更温暖的服务。如为老人提供眼镜,为借书多的读者提供小推车,为残疾人送书至社区,为盲人提供听电影等。 据了解,除杭图外,广州、南京、成都等地的图书馆也对流浪人员开放。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2014年11月7日,杭州,32岁的流浪者谢斌(化名)正在埋头看书,除了身体散发的气味之外,他看起来与普通读者并无太多差别。来自安徽太和县的他中专毕业,曾做过图书管理员,也在广州一家苹果手机部件厂和温州温岭私人小鞋厂打过工。由于近些年鞋厂生意不景气,每年只能上班三个月,且又觉得其他工作工资太低,无所事事的他成为了一名流浪人员,时常露宿街头。 白天看书写诗 夜宿街头除了陈虎,还有一位终日伏案写作的流浪者。 他是32岁的安徽太和人谢斌。在11月初的杭州,他仍穿一件短袖T恤,穿一双崭新的绿色解放胶鞋。单看外表,很难将他与流浪者联系起来。但靠近了,还是能够闻到一股汗酸味。 谢斌在图书馆不分日夜地写作,几乎两个星期,他就能写完三四个笔记本,一个装满本子的手提纸袋,被他随身携带。 文学似乎是他最大的梦:“试图从那古典文学的芳香中寻找灵感……寻找快乐也寻找失落。”、“把所有的心情郁闷化作诗歌出发,把世上美好的事物装入诗歌出发。”、“原来文学这条道,对谁都不是直的”。 谢斌给每段诗都编了号,至今已逾160首。在他的笔记本首页,记着一家诗刊的地址和邮编。他准备再写一些,就对外投稿。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