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收礼罪”若入法 将掀社会风气变革
阅读:717 次
2014-10-21 19:55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中新网

  中新网10月21日电 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委员长会议,建议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议案,其中有望加入“收受礼金罪”。美国《侨报》发表文章称,过度送礼收礼不仅是官场积弊,也是社会沉疴。“收礼罪”若获通过,还有望掀起一场社会风气的变革。

  文章指出,这条“收礼罪”的建议一旦入法,只要国家公职人员收受了他人一定数额的礼金,无论是否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利,都将面临法律的惩处。在崇尚“礼尚往来”的中国,如今正试图将“礼”置于法眼的监控下,这一反腐趋势值得关注。

  文章认为,该建议可视为对中国现有反腐体系中法律漏洞的修补。目前中国在反腐领域适用的罪名主要是受贿罪,该罪名要成立须同时符合“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和“为他人谋取利益”两项条件。

  然而在现实中,有人逢年过节出于“人情关系”向官员送礼,进行感情投资,官员则心领神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日后特别关照送礼者。由于收好处和谋私利存在较长的时间差,看起来两者似乎没有必然联系,令受贿罪有些鞭长莫及。

  “收礼罪”入法后,这样钻空子的贪腐官员就不能再逍遥法外,即将制度的笼子编得更密实了。

  文章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这一动作,昭示着中国的“依法治国”战略正在从细节处逐步推进。中国有着礼仪之邦之称,礼法在历史上曾是维护社稷稳定的法宝,但如今传统礼治显然已不足以调节现代社会关系。“收礼罪”就是明确界定礼与法的边界的尝试。

  文章指出,“收礼罪”若获通过,还有望掀起一场社会风气的变革。过度送礼收礼不仅是官场积弊,也是社会沉疴。在中国常能听到人们抱怨红白喜事礼金数额太大,若能借“收礼罪”刹住官场“礼风”,上行下效改变“不送礼难办事”的社会“常识”,也将有利于涤荡社会风气。

  文章也指出,舆论对“收礼罪”入法报以期待,但也不乏担忧,比如如何量化“收礼罪”标准、如何量刑才能起到震慑、如何防止贪官巧借“收礼罪”逃脱“受贿罪”罪名、如何在打击收礼的同时杜绝送礼,都需要立法者做细致全面的斟酌。(钟海之)

  另据京华时报: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是中国政治发展和改革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种种迹象表明,这次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到了中共执政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

  需用制度为强势反腐护航

  中共十八大已明确提出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实现的法治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次四中全会举行的时间点,距离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已近两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已启动实施近一年,要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时间表上余下的时间也就数年之多。

  舆论认为,中国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依法治国更是刻不容缓。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更需要用制度为强势反腐护航,使其成为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凝聚人心、深化改革的重要推手。

  推进依法治国,亦将为面临下行压力与转型难题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红利。市场经济的有效有序运行,法治是基本条件。当前中国经济的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都与法治缺失有关。这些都说明,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渴望法治。

  改革之举已在“多路并进”

  四中全会召开前的数月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些做法已在“多路并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8月1日起施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首批法官、检察官助理被正式任命。

  备受社会关注的“唐慧女儿案”两被告人二审重审案公开宣判;福建省高级法院终审对涉嫌犯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上诉人念斌作出无罪宣判;其他一些刑事领域冤假错案也已经或正在“纠偏”。之前针对薄熙来、徐才厚、周永康等案的审查,也表明了执政党正以最大决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仍在努力摆脱两千多年“人治”的阴影,无论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还是基层社会的“神经末梢”治理,一些党政官员历史上形成的“特权观念”“以言代法”“权大于法”等思维和作风,导致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依然存在,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成为了腐败蔓延的重要原因,危及执政党地位和国家长治久安。树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法治权威,刻不容缓。

  专家期待提高司法权威性

  “对于四中全会,我们更加关注如何提高司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这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大考题,在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治理未必都是均衡发展的,要让13亿多人都高度自觉地依法办事,并不容易。”四中全会前参加建言献策的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沈国明说。

  法学专家、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则指出:“归根结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可持续推进,需要执政党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及执政水平。”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多位法学专家期待中国进一步实施好“依宪治国”。专家认为,依宪治国是最高层级的依法治国,在宪法旗帜下,法治将体现出法的存在性、公正性、至上性、预设性,既要对权力制约,也要对权利保障,最大可能彰显公平正义。据新华社电

  □声音

  当下许多治理失灵,缘于权力滥用。一些涉及巨大公共财政资金和广大公民重要权益的决策往往缺少公开、民主的决策程序。

  ——姜明安(北京大学教授)

  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强,法律实施激励机制不健全,对违法行政问责不足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问题。

  ——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公正司法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关键,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表述。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