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环保花掉4万亿难见成效 应建立指标评估体系
阅读:759 次
2013-03-08 20:03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中国广播网

       【导读】环保治理10年花掉4万亿却没有大改观,两会代表委员认为,造假和地方保护主义是祸根。专家认为,建立指标评估体系,是第一步的基础性工作。

中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环保治理10年花掉4万亿却没有大改观,两会代表委员认为,造假和地方保护主义是祸根。绿色GDP何时能付诸实施?

近日,北京又有轻、中度雾霾,未来3天将迎来"雾霾未去 沙尘将至"的天气。带着口罩走在路上,你肯定会想,这么严重的污染,难道国家就没有进行环保治理吗?答案当然不是这样。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国政府始终没有放松环境治理,保守估计最近10年用于环保的总投入应该在4万亿元左右。

4万亿可不是个小数字,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任何改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还越来越严重了呢?一些两会代表委员指出,症结之一是环保投入上存在"低效症",低效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企业在环保问题上造假,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唯GDP论的旧思维诱发的地方保护主义。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相关的认识在观念层面早已达成共识,但要想变成政府和企业的实际行动,除了严格的法制和监管,更重要地恐怕还得尽快建立起以绿色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一整套指标评估体系。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知名财经专栏作家叶檀评论这个话题。

一些两会代表委员分析,我国在环保方面投入那么多,效果却不明显,原因在于一些地方、企业在环保问题上不断用各种方法造假,而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唯GDP论的旧思维诱发的地方保护主义。

叶檀:这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环保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外部新问题,从现在来看环保之所以治理的效果比较低,一个是监管不到位,另外一个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不到位。

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以前国家统计署曾经提出来我们的污水治理厂很多的资金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是这些厂子都在那儿“睡大觉”,变成了废铜烂铁。另外一个案子是处理铅酸电子的企业得不到原料,因为大家随手扔,这些企业得不到原料,所以这些企业处于倒闭的边缘。

其实很多年前我们就在说发展经济一定要注意可持续性,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但是在追求高GDP增速的时候又常常忘了这一点。如今保护环境、加速治理已经刻不容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7.5%的GDP增速目标,同时强调要重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叶檀:这是考虑了环保因素的,在我国的环保纲要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楚,GDP单位能耗是要下降的,不光是中央政府制定了这样的目标,地方政府也有这样的目标。关键的问题是说一方面是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7.5%的GDP目标并不高,但是回过头来看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都设定了两位数较高GDP目标。

另外一方面地方政府既想有高的GDP,又要求降低能耗。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相当于左右手博弈,它同时要考虑到GDP和能耗的问题,这确实是为难他们,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地方政府去监管,还不如让一个独立的环保监测机构去做这个事情更好。

我们不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等观念上的共识,缺的是政府和企业的实际行动,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否是:除了严格的法制和监管,更重要地恐怕还是要尽快建立起以绿色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一整套指标评估体系。

叶檀:建立指标评估体系,这是第一步的基础工作。环保问题事实上就是经济学上非常典型的所谓“工地悲剧”,对于环保问题所有人都通过排污得利,环境就会越来越差,也找不到最后到底应该由谁负责,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建立几个体系。

第一个是指标评估体系,绿色GDP这些方面的指标。另外,建立一个市场交易体系,当每一个企业它的排污量恒定之后,有的企业治理做的非常好,应该让这些企业进行交易,能够通过碳排放获利,它就会有一个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第三个是监管和处罚体系。

加速经济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的重要路径,但是发展绿色经济需要的是创新和技术,但技术创新又是我们企业最为缺乏的。

叶檀:技术创新主要是一个机制的问题,我们非常希望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创新,希望企业能够创新。从数据来看我们国家每一年投入研发领域的钱是非常多,它处于第一阵营,跟英国和日本都非常接近,钱用得少并不能说我们没意识到这一点,关键是在制度上有一些障碍。

比如在每年专利申请当中,很多都是没有效的专利,很多的人在通过这样的方法设立门槛,此外,在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也存在着“以假的高薪技术骗取补贴”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制度性的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

叶檀 中国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解放日报》经济评论员,《每日经济新闻》主笔。从事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等领域的研究和写作。

《南方人物周刊》、《财经国家周刊》、FT中文网等媒体专栏作家。

银联、航运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特聘专家,华南科大管理学院等学校特聘教授。

著有《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战争》。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