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2日电(上官云) 一年一度端午佳节又至。在这一天,几乎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进行庆祝,吃粽子更是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著名民俗专家萧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指出,端午节早先并非一个吉祥的节日,随着民俗的演进才逐渐出现“先贤纪念”的主题,南北习俗亦有不同。
起源:避瘟保健曾为最早节日主题
端午节的起源跟夏至节气有关。在传统社会,端午并不是一个良辰吉日。萧放解释,夏至时节天气湿热,极易造成人们身体不适;蚊虫叮咬也易于造成疾病流行。早在汉代,人们将这一时节看做“黑色时间”,五月五日成为恶日。人们为了驱邪避害会采取许多措施,“因此,避瘟保健成为最早的节日主题”。
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逐渐在端午节俗内涵中添加了新的元素:汉魏六朝时期出现“先贤纪念”的主题。萧放说,当时端午节的人物纪念各地不同,如楚故地纪念屈原、吴地纪念伍子等,“其中屈原在后世影响最大,长江中游地区的‘龙舟竞渡’,传说就是为了追悼他”。
纪念屈原主题的出现是使端午节上升为民族重要节日的重大契机。萧放解释,这是因为屈原的忠贞品格在传统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当然,在传统节日体系中,端午作为夏季节日,在民众社会生活节奏中处于关键位置,也是端午节受到人们推重的原因”。
端午节曾有节日“别名之最”的说法,有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等诸多名称,它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体现了节日习俗重点的古今变化。
萧放解释,这其中的一些名字来源于人们对端午节节俗性质的理解。端午虽然艳阳高照,但阴阳二气在逆转,阴气开始上升,人们将端午节理解为助阴的节日。而诗人节等则与凭吊屈原有关,“具有追念先贤的重要历史伦理意义的节俗内涵。”
习俗:佩艾、采药、避瘟、保健、祭神与凭吊屈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端午节逐渐演化出一系列的民俗,囊括仪式、饮食等各个方面。据萧放了解,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佩艾采药、避瘟保健,裹粽竞渡、祭神与凭吊屈原,斗草送扇、归省探亲等活动,具体在南北方又略有不同。
或许正是因为端午节起先并非吉祥节日,人们会采取很多避忌的手段,比如饮菖蒲雄黄酒、“悬艾避瘟”。还会用艾草做成人形,悬于门户之上“以禳毒气”,清代江南民间将之称为“健人”,其保健意义不言自明。同时,民间多用五色线系在小儿手腕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
至于与端午节联系紧密的粽子则属于南方民族传统食物与祭品。梁朝《续齐谐记》明确记载,五月五日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后因避蛟龙窃食,在竹筒上塞楝叶,并缠彩丝。后世改为菰叶包裹,有的地方在糯米中裹以一棵红枣,象征屈原爱国的赤胆忠心。
娱乐性是节日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萧放介绍,斗草有两种方式,一种唯互以草名对答,对不上为输;一种比试草的韧性,以强健为胜。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个有趣的送扇节俗,唐代便已出现,并在当时成为风气。宋明以后端午节亲友之间除了馈赠粽子、香囊外,还以扇子为节礼。
传承:节日需真正回归百姓生活
到了现代,端午节的形态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在古代,人们将端午节视为家庭伦理、社会交往的重要机会,全面参与。当今由于文化环境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与传统社会已大不相同,端午节的地位也在逐渐“降低”,目前在乡村社会或城市中有传统意识的居民、有意识保护传统的文化人仍重视它之外,端午节已成为一个平常的假日。
真正传承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内涵,关键或许便在于要让全社会的人们真正认识到端午节在传承民族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萧放建议,首先可以大力恢复端午节卫生保健的传统习俗,如清洁环境、个人身体保健;其次强调端午节团结社会的功能,可利用龙舟赛、诗会等集体性的协作与竞技的方式,让民众得到一个生命意识激发与情感交流的机会;再次,倡导屈原等历史先贤爱国爱乡土的伦理精神,培植与弘扬当代公民的家国情怀,
“我们可以通过上述途径实现传统节日在当代的复兴与重建,过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民族节日是我们共同的期待。”萧放分析道。
不可否认,节日庆典在复兴传统节日、扩大公众认知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萧放表示,端午的传承最根本仍然要靠广大民众,只有节日真正回归百姓生活,节日文明才能传承下去,“未来阶段,我们利用现代媒介,在营造节日环境、传播节日习俗与共享节日文化的理念上,作适当的社会服务工作就够了。让百姓成为节日的主角,让过传统节日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享受与生活方式,传统节日才能真正在现代社会扎根”。
相关资讯:
- 78岁老人端午节自驾游内蒙古 称车怂人不怂
- 《舌尖2》收官 《三餐》“调查”百姓幸福感(图)
- 全国多地酷热来袭 民众高温难耐(图)
- 网络情人节“520”来袭 北京准新人扎堆登记结婚(组图)
- 杭州一小学楼顶种菜 自给自足亲近自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