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平衡”战略冲击亚太稳定 使局势更紧张(图)
阅读:650 次
2012-12-21 08:19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9月3日至4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印度尼西亚,遭到印尼当地民众抗议。

  4月25日,菲律宾与美国海军陆战队举行“肩并肩联合军演”,主要内容为“两栖登陆演练”。

  人民视觉  制图:张芳曼

  2012年时而陷入紧张的南海与东海海洋领土争端和朝鲜半岛局势,给美国加强在亚太军事存在提供了“战略机遇”,美国趁机重塑、强化、整合其军事同盟体系,并拓展与“新伙伴”的军事合作关系。美国官方高调宣称,奥巴马总统连任后首访亚洲标志着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进入新阶段,在奥巴马第二任期内亚太地区仍然是“战略优先”。

  本报记者今年两次去柬埔寨首都金边报道东盟会议,每次都碰上美国代表团参会,一次由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带队,一次由奥巴马领衔。只要有美国人来,记者会现场都注定会挤得满满的,而所有提给美国人的问题,似乎又都与中国相关。各国媒体记者看上去像是在关注美国在亚太的举动,其实却是在琢磨美国与中国在这一地区如何相处。

  频频举旗 应者寥寥

  本报驻泰国记者 韩硕 丁刚

  本报驻印度尼西亚记者 刘慧

  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帕内塔及其他美国高官每次到访亚洲,都会被贴上重返亚太的标签。而美国政要在访问期间的每一次发言,都给人以举旗的感觉,似乎都在影射中国。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发声,目的是维护其对地区安全的主导作用。

  希拉里2012年曾3次访问亚洲,每次都就南海争端、对外援助等问题发表讲话,要么是呼吁“东盟各国要团结”,要么是提醒某个东盟国家“警惕那些只对挖掘你们的资源更感兴趣的援助国”。美国高官还多次提及所谓的南海航行的安全与自由问题。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希拉里的亚洲之行烙上了深深的中国印记,她发表了完全针对中国的讲话,却绝口不提‘中国’字眼。”

  美国还把缅甸改革当作挥动“民主、自由”大旗来推行其理念的契机。奥巴马今年成为第一个访问缅甸的美国总统。从表面看,他是要支持缅甸改革。其实,他只是一味标榜美式民主体制的“指导意义”。

  今年年初以来,美国还加大与亚太地区盟国军演的力度,目标指向也愈加明确。4月,美菲举行“两栖登陆”演练,演练科目为“夺回被占岛屿”。美菲日前举行第三次双边战略对话,同意继续增加在菲律宾轮换驻防的美国军舰、飞机和军队数量。

  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已经让东盟感到很不平衡。美国针对中国的一些言辞、行动,使区域安全环境和局势以及原有的一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今年7月,东盟外长会未达成联合声明,就与个别东盟国家有意“突破”东盟共同立场、试图在南海问题上“绑架”其他成员国的做法有关。而这背后,显然有美国的支持。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提塔南·蓬苏迪拉克对本报记者说,美国实施重返亚太的战略,被极少数东盟国家视为在南海问题上抗衡中国的机会。但是,美国在重返亚太方面似乎有点“光说不练”,实力与精力都有些“跟不上趟”。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对全球发展趋势的一项最新评估认为,亚洲的崛起正在撼动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国际关系体系。东盟学者也普遍认为,美国的财政问题使得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可行性存疑。

  印尼大学国际关系系副教授哈里亚迪表示,中国的地位不可取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影响到东盟国家的发展。比较而言,美国带给东盟的是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印尼外长马蒂则表示,印尼希望美中双方能找到利益平衡点,和平共处。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东盟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预计2012年将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而东盟与美国2011年的贸易额仅为1940亿美元。东盟希望美国能更多参与地区安全框架的构建,更期待美国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投资并提供更多贸易往来的机会。毕竟,发展已经成为这一地区的普遍共识。美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东盟的这一需求,决定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能取得多少成果。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重返亚太的政策方面带有局限性,但仍足以对亚太发挥不容低估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可以预料的是,由于精力和实力所限,美国重返亚太,将“雷声大雨点小”。在此背景下,美国可能会有两个选择:一是更多地与中国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协商和沟通,通过美国的政治影响力来规制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走向。另一个则是利用原有的矛盾,制造紧张,以从中获利。美国重返亚太会更侧重哪一个,取决于美国决策者的心态和眼光,也取决于美国能否尽快从经济困境中挣脱出来。

  参与还是搅和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恬

  今年1月,美国公布以“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为目标的新军事战略,提出缩减陆军规模,减少在欧洲的军事力量,转而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6月,美国防部长帕内塔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提出美亚太新军事战略的四项原则,其中包括增强并调整美军在区内的持久军事存在等内容。帕内塔宣布,到2020年,美国海军军舰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区域的部署分配比例将由五五开调整为四六开,届时美国在太平洋的军力部署将包括6艘航母,军舰和潜艇的数量也将占美国海军总数的一半以上。

  关于美国的财政困境是否将严重制约美国在亚太实施“再平衡”战略,帕内塔曾就此反复强调,即使军事预算被削减,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实际上会加强。帕内塔9月访日期间宣布在日本部署第二套导弹预警雷达,以应对“朝鲜弹道导弹威胁”,显示美方正在筹划新一轮东亚反导布局,有亚洲安全专家认为此举可能对东亚战略稳定态势构成巨大冲击。

  新美国安全中心研究员伊莱·拉特纳(中文名冉一磊)认为,再平衡战略不是针对中国设计的,将之视为对中国崛起的反制完全是误读。推进再平衡战略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达到既继续深化美国在亚洲的参与程度,同时又维持与中国的稳定关系的双重目标。与中国保持积极、合作、稳定的关系是美国再平衡战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尽管美国政府高官一再声称“再平衡”战略并非针对中国、遏制中国,美国一连串的军事部署行动还是在亚太地区引起对美中关系走向的广泛担忧。美国进一步增强美日、美韩军事同盟,同时力促美日韩三边同盟的发展。美国还在菲律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加强前沿部署,加紧磋商驻军或军舰停靠等事宜,寻求提升对南海和马六甲海峡的干预能力。

  美国国内也有不少专家批评政府的“再平衡”战略过度集中于军事层面,其战略本身也引起中国的深切疑虑。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罗斯(中文名陆伯彬)最近发表文章,批评“奥巴马的新亚洲政策是不必要和适得其反的”。他认为,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不必要地增添中国的疑虑,降低中美合作的可能性,不但没有增进亚太稳定,反而使地区局势更加紧张,而美国也面临因为一些战略上和经济上均无关紧要的岛屿而卷入冲突的风险。罗斯指出,“该战略的讽刺之处在于:本想制衡崛起的中国的政策反而激起其斗志,并损害其合作信念”,“正确的对华政策应是缓和而非利用中国的焦虑,同时保护美国在区内的利益。”

  观点

  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冷战安全观的延续,对地区紧张趋势无法起到缓解作用,相反会使地区局势更加紧张。

  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美国有必要加强在亚洲地区的存在,但时间、方式等还需要再衡量。

  王逸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美国国内、其盟友之间并不是完全没有争议的。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美国有必要加强在亚洲地区的存在,但时间、方式等还需要再衡量。

  对中国而言,要沉住气,以硬对硬,以软对软。所谓硬的方面,是指中国要加强综合国力建设,包括军事现代化建设。在海洋、“高边疆”等相对不熟悉的领域,中国要加大投入。软的方面是指国际关系、外交谈判领域,中国应重视软实力建设,靠外交技巧、法律和规则,创造性地、积极地介入海洋国际关系。

  曲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对美重返亚太的进一步充实,该战略的实施对亚太地区已存在的较为紧张的局势,尤其是对冷战延续的对峙局势起到了加剧作用。

  中美两国所持有的安全观截然不同。对中国而言,提倡的是睦邻、互信、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美国实际上坚持的还是冷战时以威慑为目的、以结军事盟友为基础的安全观。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冷战安全观的延续,对地区紧张趋势无法起到缓解作用,相反会使地区局势更加紧张。对于中美关系而言,两国合作紧密的同时,也存在众多分歧。

  赵明昊(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美国持续推进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令人遗憾地已陷入了四大“迷思”:其一,虽然美国反复声称其“政策意图”并非遏制中国,但其“政策态势”的制华意向明显;其二,为安抚其在该地区盟友和伙伴对于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过于高调渲染“重返亚太”,向部分国家释放了错误信号,致其误判形势,不惜挑动大国冲突;其三,过于凸显军事色彩,甚而鼓动他国突破限制、扩军备战;其四,在领土领海主权争端问题上偏离“不持立场”原则,表态有失慎重,观点自相矛盾,在纵容盟友的同时增加了将自己卷入冲突的风险。

  中美能否避免重蹈“大国悲剧”、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关键是要在亚太地区形成良性互动与非零和博弈。这种博弈不应是遏制与反遏制,不应是迫使地区国家“选边站”的恶性战略竞争,也不应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二元结构冲突。美国能否走出迷思,世界正拭目以待。

  汪铮(美国威尔逊国际学人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公共政策学者)

  与其讨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否意在遏制中国,不如多分析美国这样做的原因。我认为这其中有彼此对对方的认知偏差。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是朝着缩减的方向发展的,驻冲绳的美军正在逐步向关岛太平洋腹地收缩。由于美国目前财力有限,因此其希望更多依靠盟国发挥力量以维持地区安全。

  中国应更有策略地处理好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与东盟的关系,在明确自己的主张时积极修补与一些发生争议的国家的关系,在减少它们对中国的敌意和猜疑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双边和多边的贸易伙伴关系,创造共赢局面。

  (本报记者陈尚文、李博雅、赵明昊采访整理)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