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放弃劳动密集型岗位及合并特大地区做错了
阅读:675 次
2014-05-08 09:06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环球时报

  日本《外交学者》5月5日文章,原题:中国提升价值链是个错误? 为提升在经济阶梯中的位置,以便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中国正试图调整经济结构。这符合经济学理论和一种普遍观点:随着经济现代化,须从第一产业(农业)依次转向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但对中国而言,提升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是否会是个错误?

  其实,美日的现实恰恰与上述观点相反。这两国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各自GDP中的比重都约为70%和20%。但随着经济增长源逐渐减少和经济不公蔓延,如今美日都在哀叹曾将制造业岗位拱手让给中国等。

  随着经济价值链提升,不需技能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将丧失。对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而言这是个痛苦过程,已令某些群体失业并极有可能已削弱总体经济。这种现实与所谓结构变化提振经济的说法背道而驰。有鉴于此,有关第一人口大国应放弃劳动密集型岗位的说法,尤为令人担忧。

  中国需要提高科技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但不应以低技能制造业为代价。对出口业减少关注的政策及工资上涨,已导致该国低技能制造业规模日渐萎缩。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工人为维持生计而需要低技能岗位。某些人会说,在人口变化作用下,中国从2004年起就开始缺乏从事此类岗位的年轻工人。但现实状况是,40岁以上的中国工人正遭受严重就业歧视,还常因此面临工资缩水等问题。对在城市化过程中刚脱离农业进城的人来说,低技能制造业岗位也是良好的就业来源。

  保留某些低技能制造业岗位,有助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平衡和第一人口大国的就业。希望在追逐经济理想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强力表现不会成为遥远的记忆。否则,该国未来领导人或许要以更高代价竭力引进低技能就业岗位。(作者徐赛兰,王会聪译)

  美国科技博客网QUARTZ5月5日文章,原题:中国的特大城市正合并成特大地区,他们全做错了 你可能从未听说过重庆,但从某些标准看,它却是世界上最大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官方人口数字是2900万,约同沙特人口一样多,非官方数字是3200万或更多。光是市中心就有900万,其数十个卫星区如涪陵(100万)和万州(160万)本身就是大城市。尽管重庆总面积相当于奥地利那么大,但它正要成为一个面积更大的特大地区的一部分。

  这是中国建造地球上最大城市区的努力之一。重庆将成为更大的川渝地区的一部分,包括成都和四川的13个城市;首都经济区包括北京和天津;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和香港,长三角地区则以上海为中心。

  并非只有中国在发展特大地区,大东京地区、华盛顿—波士顿走廊也具有相似的人口规模和面积。但中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却把它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实验室。

  理论上,更大城市区的吸引力是它们会创造出更有效的服务,比如交通和卫生,还能把繁荣发展的各城市生态系统连为一体。但麻烦在于,中国的特大城市和特大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并没着眼于令大都市的优势最大化和缺点最小化。

  更重要的是,特大地区是围绕着有限的几个城市中心建造的,其中很多城市中心由上班族和住宅区形成的一个个同心圆所包围,这令交通变得如地狱一般,污染也恶化。美国智库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的报告得出结论说,在中国10个发达的和新兴的特大地区中,只有少数几个呈现出多中心发展。这是个问题,因为它意味着人人都想在离城市中心近的地方工作,这导致房地产价格极高,交通成了头疼事。

  城市规划师埃里克·马尔卡松说:“为提高增长速度和生产率,城市最终需要更多中心。”不幸的是,中国看来并没遵守城市规划师的建议。拿北京为例,居民约2000万,由一条条城市环形路所围绕着,严重拥堵,甚至很好的地铁系统也极其拥挤。政府要将北京与天津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合并成为一个巨大超级大都市区。然而,河北不太可能将工人从北京吸引走,因为拟议中的“京津冀地区”中的其它地方很大程度上还是郊区。(作者理查德·麦考利,陈一译)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