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坚持买假打假十七年:舆论争议是功臣还是刁民
阅读:541 次
2012-09-07 07:01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提示】

  王海是谁?谁是王海?凡在公开场合出现,王海总是戴着一副深色墨镜,充满神秘感。1995年,山东小伙王海“知假买假”购买了12个“问题”耳机,几经周折获得加倍赔偿。从那之后,王海最有名气的头衔,一直是“中国民间打假第一人”。

  【镜头一】

  “你知道这耳机是假冒的吗?”“我知道。”“知道是假的还买?岂不是‘刁民’?”这是1995年,王海的第一次“打假”。

  1995年,陪亲人来北京的王海年仅22岁,在书店翻阅法律书时,他看到了前一年刚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退一赔一,能兑现吗?”王海想尝试一下。于是,他到北京一家商场买了总价170元的两个假冒名牌耳机。可走上维权之路,王海才知道有多难:从消费者协会到工商、质监部门,再到厂家、检测中心,碰了不少钉子。不计时间精力,耗费的交通等费用就远远超过了170元。

  王海较真了,考虑到维权成本的上升,“至少要保本”,他咬咬牙又到商场购买了10个同样的假冒耳机。将近一年的奔波下来,终获成功,他获得“退一赔一”。在此前后,他又在一些商店“知假买假”索赔,刮起一阵旋风,让王海是“功臣”还是“刁民”的疑问,成为舆论热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49条,从此被大众所熟知。像王海一样的民间打假者、职业打假者开始出现。王海自己顺势成立公司。

  17年来,从个体行动到团队行动,从打假牟利到公益维权,从个案出击到立法建议,他一直走在这条路上,不乏争议和质疑,也遭遇威胁和诉讼。

  【镜头二】

  在调查某起假药案时,“王海热线”的工作人员频繁接到匿名电话和邮件:“不要再弄了,再弄你们会很危险。”

  17年来,王海的打假行为涉足衣食住行各个行业,对王海“以打假、以诉讼牟利”的质疑一直未曾中断。“公司的盈利点在于帮助有需求的企业打假,而服务普通消费者的打假不以盈利为目的,有时候能够退一赔一,有时候政府部门查实举报后会有一些奖励,但即使亏本,我也会干。”王海说,他很坦然,“退一步说,消费者动机如何,企业不应多问,它们应该自觉地遵守国家法律、行业规范和商业道德。”

  王海说,“目前的难点是,消费者没有有效组织起来,个人打假、维权,与拥有各类资源的企业对抗,十分困难。所以,我们在继续调查举报和公益诉讼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制度建设。每年都以公民身份,或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政府提交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王海说,维护消费者权益,只有制度改善才是根本出路,“这很有挑战性,也更有成就感”。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