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晚报
2014年,国内影市已出现了多次井喷,也出现了多部“现象级”的电影,《爸爸去哪儿》就是不得不提的一部。从大年初一公映至今,《爸爸去哪儿》曾创造了多项票房纪录,截至今天零时,该片累计票房已达6.84亿。今天,该片在全国市场仍有近5%的排片量。
近日,《法制晚报》记者遍访《爸爸去哪儿》创作、营销团队和行业专家,作为一部5天速成的“非典型”电影,《爸爸去哪儿》搅乱了整个电影圈,业内认为,该片虽不能改变中国影市,但对电影业的既有生态环境却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制作经验 电视节目衍生品 “速成”是成功的保证
5天拍摄时间、5000万宣发预算,《爸爸去哪儿》却收获8天票房破5亿、12天票房破6亿的成绩。实际上,这部电影是同名电视节目的衍生品,它成功的基础是同名电视节目的成功。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张颐武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爸爸去哪儿》的形式是在矛盾冲突中凸显出父子亲情,不仅制造了影视作品所需要的冲突,更是满足了现代人观念的转变,非常具有可看性。
电影延续了同名电视节目的形态,而电视节目形成的广泛的认知基础和强烈的消费期待也在电影当中得以体现。
此外,5天速成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原因。
去年12月,《中国好声音》的衍生电影推出,最终仅收获300万票房。同样是光线传媒负责发行,操作方法类似,《爸爸去哪儿》的命运则大为不同。业内认为,“趁热打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艺恩咨询数据负责人代迪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如果《中国好声音》的电影在2012年年底该节目最火的时候推出,效果一定会好很多,《爸爸去哪儿》的电影就抓住电视节目的热度。
营销经验 春节档所需要的电影功能它都具备
最初接触《爸爸去哪儿》的电影项目,代迪就认为它一定会火:从受众群体上来看,它是“通吃模式”,适合家长带上孩子一起观看;从受众年龄上看,从几岁的儿童到四十几岁的家长全都是观影主力。代迪认为,如果没有《大闹天宫》同期上映,《爸爸去哪儿》的票房能达到10亿。
伯乐营销的负责人张文伯也对《法制晚报》记者指出,春节档最适合《爸爸去哪儿》这样的合家欢影片,精准的定位成为该片票房大卖的重要原因。
“虽然看电视节目不需要花钱,但对于已养成春节假期观影习惯的国人来说,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影片是否适合全家一起观看。而春节档所需要的电影功能《爸爸去哪儿》都已具备。”张文伯说。
形成品牌 利用“多屏”维持热度
经过多渠道的营销和宣传,《爸爸去哪儿》已经成为了一个横跨手机屏幕、电视荧屏和电影银幕的“多屏”品牌。
天娱传媒品牌中心总经理赵辉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是“多屏”合一的时代,电影、电视、电脑、手机的用户高度重叠,电视、电影互相转化,热度可利用“多屏”保持下去。
可复制性 最打动人的部分 要延伸到电影里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让电影人看到了多种可能性,同时也让很多电视节目蠢蠢欲动,都想在电影圈分得一杯羹,而《爸爸去哪儿》也不排除拍摄续集的可能。然而,这种简单地将电视节目搬上大银幕的方式,是否能让观众再次买单呢?
张颐武认为,这种作为电视节目衍生产品的电影,票房好坏关键要看节目收视率。
而张文伯则表示:“消费者对《爸爸去哪儿》的需求是持续存在的,下一季换一批明星,依旧有看点。如果将来再次拍电影,还放在春节档期,那么作为刚性需求,它还会大卖。”
但是,不是每个节目都适合搬上屏幕,它需要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要素。
张文伯说:“《爸爸去哪儿》电影原封不动地延续了电视节目的形态,而正是这种‘偷懒’行为成就了它。”
其他节目,比如《中国好声音》,最吸引人的是导师转身的瞬间,以及让草根去选择明星导师的场面,这是它成功的基因。而张文伯认为,在“好声音”的电影中没有把节目中的这种魅力延伸下去。
“要能将一档电视节目中最打动人的部分延伸到电影里,观众才会买单。”张文伯说。 (记者 田婉婷)
相关资讯:
- 揭秘"最强大脑"魏教授:老婆在清华女儿已3岁(图)
- 葛优回应光头影帝风波:拿咱开个玩笑是看得起咱
- “南方第一剪”蓝为洁病逝 享年86岁(图)
- 李念:不愿只当阔太 女人要有魅力需要工作来证明
- 明星字迹曝光:孙俪字体清秀 章子怡"不敢恭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