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新网
“做一只‘海鸥’挺好的,往返于大洋两岸,既能掌握海外最新的生物制药技术和丰富的国际经验,又能及时了解中国国内的需求,相比逐渐本土化的海归来说,‘海鸥’不易失去国际化的背景。”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副会长王永祥8日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现在很享受“海鸥”的生活。
王永祥所指的“海鸥”,是相对于“海龟”(谐音“海归”)而言,专指那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目前在海外工作、生活,却又经常因事业往返于海外与中国内地的高级人才。
当天,旅美华人在生物医药科技领域的最大团体——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结束在广东为期3天的经济考察活动。王永祥告诉记者,尽管他与家人已在美国安居,但仍有创业之心,特别希望能在中国的生物医药土壤上耕耘收获。他在美国开办了一家生物技术咨询公司,已和中国内地多个城市的生物制药企业洽谈,现在希望能在广东找到合作伙伴。
“生物制药行业是高度规范化的行业,生产设备再好,如果没有满足规范化的要求,药品还是得不到国际认可。我希望能把自己在海外多年的经验,以及海外生物制药规范化生产的技术与理念带到内地,帮助内地的生物制药企业走向国际。”王永祥说,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依然存在如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王永祥表示,最初出于对自身事业再发展的空间、子女教育、回国后生活等实际问题的考虑,徘徊于“归”与“不归”之间。现在他已乐于做一只“海鸥”,往返于大洋两岸,一年中他有一半时间在内地各大城市寻找商机,一半时间在美国处理公司事务。
“如果我完全回到中国创业,那我的生物技术咨询就会逐渐失去国际化背景,对企业发展很不利;若扎根于海外与中国两个土壤,能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带来信息、技术及人才等,将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王永祥说,这也不失为兼顾家庭与事业的一种方式。
像王永祥这样的“海鸥”在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界大有人在。据该协会会长赵玉琪介绍,近年来,该协会的会员企业与中国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多有合作,也有会员在内地建立多个高新生物医药企业,仅在广东落户的就有5家。
美国某生物医药公司总裁杨大俊作为协会的活跃分子,经常带着旅美华人生物医药学者穿梭大洋两岸,他笑称自己是资深“海鸥”。目前,他的公司在上海、江苏泰州等地开设了分公司,将新型抗癌药品引到中国。
“2005年的时候,我回到内地创业,那时孩子还太小,考虑到教育问题,太太就没有迁居回来,我那时开始就是‘海鸥’了。现在孩子也长大了,内地也有很多国际学校,教育不是问题,如果有必要,我也可以考虑从‘海鸥’变成‘海龟’。”杨大俊说。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