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去年3月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其中,土壤修复成为重点内容;随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成为首个获得批复的专项规划;而据记者了解,《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已处于报请审批阶段。
一系列利好,或将成为中国土壤修复产业新引擎。
在日前举行的“2012年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产业仍存在政策法规缺失、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经验缺乏、资金不足、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围绕产业化面临的障碍如何破解等问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和中国环科院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与企业共同把脉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前景。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平原、渭河平原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等污染相对严重,要完全摸清我国土壤污染的家底,仍然任重道远。
① 还停留在换土阶段?
经济、安全的原地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少之又少
“我国在污染土壤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方面取得很大进步,有些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总体来看,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尚不成熟”。与会专家向记者介绍说。
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多的,是见效很快、投资巨大的焚烧和阻隔填埋。原因很简单,房地产开发商等不及,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场地的污染问题,于是就“大规模挖土换土”。对此,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土壤污染修复在我国应该说还处于研发阶段和产业化初期阶段,适用的修复技术十分缺乏。
近年来,在财政支持下,我国开展了多个类型场地的修复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项目。尽管土壤修复技术很多,但实际上,经济实用的修复技术很少。 目前国内使用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是异位处理处置,包括挖掘-填埋处理和水泥窑共处置技术等。还有相当一部分修复技术与设备在研究开发之中,如生物修复技术和气相抽提技术等,特别是一些原位的修复技术,还处于试验和试点示范阶段。
国际上,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过去的30多年中,美、日、澳等国纷纷制定了土壤修复计划,投巨资用于土壤修复技术与设备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现场修复技术与工程实践经验。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研发薄弱。污染场地修复属生态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环境化学、工程学等十几个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是当前整个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前沿。而我国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大部分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工程应用很少;特别是经济、安全的原地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更是少之又少。
据介绍,土壤修复工程的效果受当地土壤、气候、水文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选用修复技术和工程设计时要因地制宜。专家指出,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必须进行本土化、经过消化吸收之后才能运用到国内的工程中,不能直接照搬。由于土壤性质、自然地理条件和污染问题的复杂性,每一个场地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 其实还没有很成功的案例
许多修复领域尚无可以推广应用的修复经验
11年前,一场百年一遇的暴雨,冲垮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的30余家选矿企业的尾矿库,历年沉积的废矿渣随洪水淹没两岸,上万亩农田遭遇砷、镉等重金属严重污染,无法耕种。当地政府曾组织村民自发治污,采用撒石灰等传统方式进行土壤酸碱中和,但未奏效。
2005年,陈同斌率团队受邀介入,在当地建立以蜈蚣草为主的植物—物化固定联合修复技术示范工程。截至目前,依托中央专项资金2450万元,这一课题组在环江县已成功修复1280亩重金属污染农田。原来的“光板地”上已种植了甘蔗、玉米、桑树等经济作物,收成率达到非污染农田的90%,产品亦合格达标。
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超过普通植物20万倍,一次种植可多年收成,且每年可收割三次,在吸附了大量重金属后,就地焚烧,整个处理过程经过严格的工艺化控制,不但在蜈蚣草焚烧过程中砷的挥发得到有效控制,且降低了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扩散,阻隔重金属进入食物链,以免带来二次污染。
示范基地也种植了另一种草本植物——东南景天,其对土壤中的镉有很强的吸附力。“蜈蚣草的生物量高,长势好,而东南景天相对矮小,生物量稍弱,但是对镉的伏击能力比较强。因两种植物所富集的重金属物质种类不同,所以在基地都种植,从示范结果看很成功。”陈同斌介绍。截至目前,课题组在全国已建立八个土壤修复技术示范工程,分布于广东、北京、浙江、河南、湖南、云南等地区。
仅从技术手段上看,植物修复效果彻底、绿色环保,成本相对较小。但植物修复所需时间与土壤污染的重金属浓度直接相关,重金属超标不高的土壤,3年~5年可见效。如果超标严重,修复的时间则会翻番。因此,对于急于开发、土地升值快的城市污染地块而言,其应用前景仍有待证实。
尽管环江项目积累的经验提供了一种成功的治理思路,但将其移植到其他地区,具体的技术参数还需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比如,蜈蚣草在北方冬季难以生存,需要专门为其建设大棚进行育种等,由此增加了修复成本和操作难度。
在三角瓶和盆栽实验中得到的结果与工程的实际情况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研发出来的新技术还必须通过工程实践进行检验。例如利用蜈蚣草进行盆栽和小规模试验时早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要大规模应用到修复上百亩的污染农田,则需要掌握相应规模的植物育苗、养护管理等配套技术。
虽然国内试验、运用了多种修复方法,但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梦舫直言,迄今为止,在国内的场地污染修复领域,还没有一个令大家十足骄傲的成功案例。
中国的污染场地修复刚刚起步,修复材料的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应用主要处于实验室阶段,修复技术与装备的研发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也引进了很多技术,但需要先解决技术本土化的适应性问题和衡量引进成本,最后在实践上能否应用还没有定论。
虽然国内试验、运用了多种修复方法,迄今为止,在国内的场地污染修复领域,还没有一个完全的成功案例。在微生物、植物等修复领域,也尚无可以推广应用的修复经验。同时,修复的设备和药剂还大部分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高,致使修复成本偏高,自主化率低。
③ 到底有哪些制约因素?
良性产业链条未形成,无法体现规模效应
发达国家的环境修复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土壤修复产业可以占到本国环保产业市场份额的30%~50%,产业相当成熟。但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缺乏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中型修复企业,尚未构成以修复企业为主的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设计、修复工程、规划开发的良性产业链条,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土壤修复市场刚刚形成,合格的从业人员很少。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述:“现在的情况是瓷器活儿不少,能揽下活儿的金刚钻不多。”
目前,资金问题已经不是制约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于技术储备不足、工程经验欠缺和和时间太紧迫而难以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目前我国技术研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工程技术的研发和完善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在修复领域,目前我国在学术研究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相关工程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对于目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产业的发展阶段看法一致:“国内真正专业化的修复公司非常少,虽然有些已经开展了一些修复工作,但是从专业化的角度,人员、技术、装备仍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
北京金隅集团北京生态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任立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较少,国外引进技术的适用性较差;技术研发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污染土壤修复的需求;修复设备的研发速度较慢,新产品较少;修复领域的基础研究较多,转化为实用技术的较少;修复企业在修复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不够。”
在任立明看来,目前,行业准入门槛低,大量没有资质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同时,管理不规范,部分修复工程变成了土方工程;修复工程中全过程监测和质量控制不规范。
虽然国内修复产业仍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但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污染场地修复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场地修复涉及大量资金,在整个环保产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很可能成为我国今后环保领域的科技突破和环保产业的主要增长点。
针对技术创新模式单一问题,金隅环保从2005年开始对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技术创新和处置工作,通过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对其现有技术进行中试试验,摸索相关工程参数并进行工程化实施;同时创新自身现有技术,采用水泥窑共处置、稳定化阻隔填埋、植物修复、重金属淋洗技术,修复约20万m3受汞、砷、镉、镍、铜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在广西环江的修复工程中,主要采用自主研发的、基于蜈蚣草的植物萃取修复模式、超富集植物-经济作物间作修复模式,尤其是后一模式通过将蜈蚣草和桑树、能源甘蔗、苎麻等经济作物间作,在修复的同时也兼顾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此外,也配套实施了重金属钝化剂等物化修复技术,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活性,使重金属不易迁移到作物的可食部分,因此可以得到相对安全的农产品。
据了解,项目修复过程邀请了各种类型的企业参与。例如蜈蚣草的育苗工作与修复剂施用等都有企业参与。同时,在修复工程中还引入了工程监理制,加强了对工程修复效果的监管力度,从而保证工程的成效。
鉴于中国土壤污染的种类繁多、浓度不同、污染现状不明的现实,目前我国各地的科研院所正在进行着不同的示范试验。单个技术的实验室研究,国内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这些技术推广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应用工程的需求,还处于探索阶段。
工程设计方面,我国也处于早期阶段,虽然国外有相关方面的设计经验,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很难直接照搬。
一个修复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技术支持依托,一项好的技术也需要依托企业来进行产业化。那么,土壤修复产业如何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陈同斌介绍说,关于土壤修复的运作模式,我国目前也在研究探索中。一种模式是由环境修复企业提供一体化的修复工程服务,用户直接付费请这类专业公司负责土壤修复任务。另一种模式是,先由专门的单位提供修复工程技术咨询、设计,然后由专门的施工单位负责修复方案的实施。
相关资讯:
- 北冰洋冰层变薄致浮游植物爆发:或威胁生态(图)
- 内地大棚菜地土壤污染严重 地膜残留成最大污染源
- 科学家为抑制全球变暖可能将蓝天变成白色
- 联合国: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可能突变 可持续刻不容缓
- 农业部:如果不使用农药 中国肯定会出现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