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锔瓷“守艺人”:破瓷重生 留住残缺之美
阅读:118 次
2022-11-13 22:00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赵士信的家中,陈列着8000余件、400余种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锔瓷藏品。 崔莉霞 摄

  中新网太原11月13日电 题:山西锔瓷“守艺人”:破瓷重生 留住残缺之美

  作者 杨杰英 杨润德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谚语说的就是锔瓷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赵士信说,自己不是锔瓷手艺人,却愿当个“守艺人”,留住岁月残缺之美。

  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北赵士信的家中,陈列着8000余件、400余种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锔瓷藏品。

赵士信展示藏品。 崔莉霞 摄

  仔细一看,每件瓷器上都分布着细碎的裂纹。一件件“受伤”的瓷器,被嵌入小巧的如同“订书钉”一般的锔钉,使得其“破瓷重生”,同时增添岁月韵味。

  “用一句话来介绍‘锔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钉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赵士信说,随着时代快速发展,锔瓷技艺已逐渐失传,希望通过自己的藏品让更多人了解锔瓷。

锔瓷藏品。 崔莉霞 摄

  赵士信说,过去的人勤俭持家,一件瓷器用久了就有了感情,即使有点裂纹也舍不得扔掉,请锔瓷匠修复之后还能继续使用。“锔瓷体现的正是人们勤俭持家的美德。”

  小时候,一听说锔瓷匠来了,赵士信就会和同村的小伙伴跑去看热闹。一把长长的弓,上面系着一根细绳,匠人将钻头绑在绳上,来回拉动小弓,然后将锔钉嵌进钉眼,仔细锤实敲紧,最后涂上糯米混合石灰熬成的米浆。

  “这样锔补修复后的瓷器,无论装冷水还是热汤,都可以做到滴水不漏,真的太神奇了。”赵士信坦言,正是由于对锔瓷这门手艺的痴迷,自己才开始锔瓷收藏,一做就是40余年。在他看来,收藏使得他与这门宝贵的民间文化贴得更近。

赵士信演示传统锔瓷手艺。 崔莉霞 摄

  赵士信的锔瓷藏品年代从明代、清代至民国,时间跨越600多年,其中多以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很多锔瓷都有着明显的使用痕迹。

  “从专业角度来说,锔瓷是一门非常精细复杂的工艺。”赵士信边介绍边拿起工具讲解起来:“锔瓷的步骤是,一找碴儿、二对缝儿、三定点儿、四打眼儿、五修钉儿、六抹糊儿、七锔活儿。”

  赵士信表示,在薄薄的瓷器上仅凭手感去钻孔,是一件极为考验锔瓷匠技艺的事情。最大的锔钉也不过50毫米,还需要用镊子夹着,钻孔时不能手打滑,还要掌握钻孔深度,稍有不慎就会把瓷器打崩。

锔瓷藏品。 崔莉霞 摄

  除了种类繁多的锔瓷藏品外,赵士信还收藏了各类锔瓷工具,如锔钉、锤子、钳子,以及锔匠走街串巷使用的工具箱等。在他看来,这些特殊的工具成为那个年代最珍贵的纪念,传承着锔瓷匠的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赵士信和锔瓷打了近半辈子的交道。“1979年,那时候在南宫的旧货市场,几毛钱、一块钱就能收一件锔瓷藏品,如今则需要上千块。这说明锔瓷这一行在古董、古玩行里已经有了一席之地,它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

  锔瓷的裂纹产生于使用中的不慎,因此现实中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锔器,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件锔瓷都可以称为独一无二。

  赵士信说:“每个老物件都是一个文明的符号,而民间文化就是根植于民众的土壤之中,留住文化、延续历史,也是每个收藏人的使命。”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