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13日电(郎朗)距离高考、中考只剩不到两个月时间。任何可能影响学习的因素都会被视为“洪水猛兽”,比如手机。
近日,河南信阳一中学砸手机的相关新闻引起舆论热议,有人支持校方的强硬态度,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也有人质疑,此举是否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校砸手机引争议:合情不合法?
眼下,对初三、高三群体来说,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大家的精神都日趋紧张,进入最后的冲刺。
近日,河南信阳一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砸手机的话题登上热搜。网友发布的视频中,学生依次走上升旗台,拿起小锤子砸手机。校长回应称,就砸了2个学生的手机(家长的旧手机),是配合家长要求,学生也赞成。
事情在舆论中掀起热议。支持者认为,手机进校园屡禁不止,砸手机实属无奈之举,此举确实从外界约束了学生。
批评者认为,砸手机和支持砸手机的人,缺乏法治意识。这种方式属于典型的削足适履、因噎废食。
随着手机越来越普及,许多成年人都被手机“绑架”,而中小学生手里的手机,更是一直令人担忧。
回顾:禁止手机进校园,屡禁不止
其实,为起到警示作用而毁坏学生手机在国内初高中并非第一次。
此前,山西原平市范亭中学曾将带入校园的手机立即摔坏或抛入水桶、安徽淮南凤台古城中学公开砸学生手机……几乎每年,都有手机“死”于学校的铁锤之下。
同样,“禁止手机进校园”也并非一个新鲜话题,禁令背后,不仅只是因为沉溺手机会影响学习,对学生视力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去年8月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介绍,根据教育部对9个省(区、市)14532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视力变化情况的调研结果,被调查学生半年的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学生增加8.2%,高中学生增加3.8%。
为在学生和电子产品之间建立起保护屏障,教育部门在相关方面的管控也越来越严。
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就曾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 。”202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要把学校作为信息管理的一片净土,还学校安静的读书氛围。
随即,2月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虽然在政策层面上,手机基本上被校园“封杀”,但在通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如何正确处理和手机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重要课题。
专家:批评教育不能突破尊重底线
对于网友“学校此举侵犯了学生财产权”的质疑,北京德翔律师事务所主任、北京市律协民法专委会副主任安翔表示,“有这个嫌疑,我认为学生和家长很难自愿接受这样的方式,很可能只是碍于学校的要求勉为其难地接受。”
“砸手机这样较为粗暴的举动,只是展示了一种极端,是在宣扬极端的解决方式,这种行为传递给学生的并不是值得宣扬的价值取向。”
安翔认为,不愿让手机影响学生学习,初衷是好的,但是不一定要采取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个学生如果不能专心学习,就算没有手机,他也会去找别的方式去娱乐。
“为起到警告示范作用而当众砸毁手机,这不是第一次,但从效果来看,并不理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他认为,学校采取这种处理方式处理问题,是一种“反教育”的表现,当众销毁手机无论其方式和过程经过怎样的“精心设计”,暴露出来的依然是教育上的急功近利、简单粗暴,在“工具”意义上是有效的,而在“育人”目标的实现上带来的更多是伤害。
专家认为,当众销毁手机这种做法可能对解决眼下学生偷偷玩手机的问题有效,可能对迫使学生专注学业、提高成绩有效,可能对扭转孩子对家长和老师要求不服从的状况有效,但是,这种做法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不会有效。
对于被要求目睹整个过程的其他学生来说,在储朝晖看来,他们受到的是“尊严不重要”的教育,传递出的是“人的尊严可以被如此无视”的错误导向。这可能导致在场的几千名学生,在面对别人尊严受到伤害的情形下采取选边站的漠视态度,这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产生错误的影响。
学生违规,自然需要接受相应的惩罚,但这种批评教育不能突破一些底线,而且销毁学生手机涉嫌侵犯他人财产。以涉嫌违法的手段解决学生违反校规的问题,轻重颠倒。
相关资讯:
- 拒绝进学渣俱乐部、选座位有玄学 家长为何有座位焦虑
- 库克对话中国大学生:苹果很多创新灵感来自中国
- 走不出的网络暴力:一个年仅25岁抗癌女孩最后311天
- 大学生吐槽艺人又被网暴!“饭圈”啥时成的“黑社会”?
- 小伙入职申通不愿9点以后下班被辞退 996成招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