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激光近视矫正手术:“这个行业乱、太乱了”(图)
阅读:706 次
2012-02-20 06:00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科技日报

利益巨大 设备陈旧 价格大战 漠视风险 监管缺失

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日前,台湾著名眼科医生蔡瑞芳表示,已发现有患者在进行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10多年后视力出现不明原因下降,本着对病患负责的态度,他今后将不再做该手术。蔡瑞芳是最早把LASIK引入台湾的人,因此他的“封刀说”引发了一场社会各界对该手术安全性的大讨论。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和背景的眼科医生,他们均表示,手术的风险的确存在,所有手术都有风险,包括感染、个体不耐受等现象肯定有,医生需要做的是术前将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向患者充分交代;同时他们也强调,激光近视矫正手术虽然不像街头广告宣传的那样百分百安全,但其风险也没有部分人渲染的那么大。相比之下,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导致手术不安全的人为因素在业内广泛存在。

  巨大利益背后的行业乱象

  “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利益比任何别的眼科手术都大,我这样说你就明白为什么有铺天盖地的近视眼手术的广告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眼科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了这样的开场白。而他说的第二句话是:“这个行业乱、太乱了。”

  在眼科医院,没有比激光近视矫正更赚钱的手术了,只要1分钟,就可以轻松赢得上万元的进账。“我们一个上午可以做十几台这样的手术,快得很。”这位医生说,“对于很多医院而言,设备就摆在那里了,这个钱你是赚还是不赚,几乎是不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国内知名的爱尔眼科为例,据其2011年中期财务报告显示,准分子手术当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达1.94亿元,较2010年同期上涨62.78%,而这项业务的毛利率达到72.60%,是爱尔眼科所有业务中利润率最高的项目。

  与巨大利益同时出现的是监管的缺失。商业利益驱使下,虚假广告泛滥,一部分不具备实力的医院使用陈旧设备进行手术;一些医院为低价吸引病源,重复使用一次性耗材,还有的承诺进口材料却以国产品替代等,这些都大大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出现致盲的医疗事故。

  早在2006年,在天津市眼科医院主办的全国屈光手术高峰论坛上,国内该领域的16位顶尖权威专家就联名上书卫生部,就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存在的虚假广告、设备陈旧、价格大战等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呼吁尽快出台相关规范,遏制日益泛滥的商业行为,维护患者利益,保护这一高精尖技术在我国持续健康发展。但是,这一请求并没能得到有效的回应和处理。

  “据我所知,现在有一个针对医生的资质考试。我们需要去参加一个短时间的培训,进行考试,而后才有资格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但这是针对个人的考核,而且很容易通过,至少暂时我还没有听说有哪个同事通不过。”前面提到的那位眼科医生说。

  对于这些行业乱象,该医生表示“一时间整治起来不容易,太多利益在这里头。但是本着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有关监管单位不应该再选择无视”。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激光矫正手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透过激光改变眼角膜的弧度改善视力。这种手术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后,因手术方便、效果“立竿见影”,受到许多近视患者的青睐。

  一位刚刚进入北京三甲医院眼科工作的王医生告诉记者,现在接受这个手术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中很多是为了考警校、艺校选择来做这个手术。“只要在术前进行仔细的筛查,这个手术是非常安全的。我自己就接受了这个手术,现在有眩光的情况,晚上开车会看不清马路牙子,不过总的来说都很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个手术。”她告诉记者,在正规医院,要做这个手术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生验光3次、查眼底、验散光,还要仔细了解是否戴隐形眼镜、是否有圆锥角膜等病症,根据这些来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此项手术。她说,手术的时间很短,但术前的筛查、判断远比这个要复杂。

  “手术并非人人能做,术前检查是关键。”著名眼科专家王勤美也表示,“以LASIK手术为代表的眼科近视手术,只要进行严格患者筛选、术前检查和术后保养跟踪,就可以避免并发症。”

  “遗憾的是,一些医院为了牟利,不管是否适合,只要患者要求做就做,虽然不是所有患者都出现了并发症,但这样不当的处置无疑带来了更大的风险。”王医生无奈地说,“对于有条件进行手术的患者,我们在术前也要非常仔细地把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讲解。更遗憾的是,这项工作并不是所有医院都在负责任地执行。”

  一个来自湖南的年轻人王一水6年前在家乡接受了激光近视矫正手术。据他回忆,当时医生并没有给他进行复杂的检查,也没有人跟他详细介绍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可能小地方没有那么严谨,现在想想有点后怕。”

  资料显示,激光手术进入中国以来,已经有几千万人接受了该手术。并且,在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他治疗手段效果不佳的背景下,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50万人的速度激增。再加上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因此,即使副作用的发生率极低,影响也可能是巨大的。

  正规医院和专业医生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6年前,王一水在湖南接受LASIK手术的花销是3000多元,而这个价格在业内医生看来是“不靠谱”的。“有些广告上写5000甚至3000元,这样的价格在正规医院是不可能实现的。”王医生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医院LASIK手术必须做到一人一刀,“现在北京正规的三甲医院做这个手术两只眼睛基本要12000—13000元左右”。那些小诊所或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疗机构很多都是一个刀片切很多只眼睛,这样一方面是刀片钝了,另一方面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她向记者介绍说,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眼科激光手术准入规则,对执业医师都有相关规定,但是对于仪器的使用、报废等都无章可循。目前的激光手术治疗仪已经更新到第五代,但国内依旧存在第一代、第二代设备使用的情况。所以有的小医院虽然价格便宜,却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部分医生指蔡瑞芳“言论不严谨”

    对于蔡瑞芳的“封刀”言论,业内也有很多医生持不同意见。台湾报道说,担任眼科医学会镭射视力矫正委员的郑英明表示,其实镭射近视手术的技术是最简单的,也非常安全,但手术有无并发症,大多与镭射仪器有直接关联。台湾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医学会理事张朝凯也表示,蔡瑞芳的意见不能代表眼科医界的意见。他说,如今镭射近视设备都已升级到飞秒镭射、虹膜定位,副作用已降到非常低,他并不同意少数医师夸大其词。

    在中国内地,也有许多眼科医生认为蔡瑞芳的言论“不够严谨”。著名眼科医生、最早从事此项手术的李伟力教授就在自己的微博上就此事发表言论说:“科技工作者发表科学思想的正确方法是发表科学论文。发表个人言论是自由的,但不代表科学。一个人要以科学家的名义发表观点,唯一的方法是发表科学论文。”

    著名眼科医生刘保松也表示,只要掌握好适应症,激光仍然是目前最安全的近视眼手术方式,不可能因为一个医生而否认全医学界的科学实践结果。

    不知是否因为感受到了来自同行的压力,作为宣布停止激光近视手术后的补救,蔡瑞芳又解释说,这是一场小误会。他表示,不继续做LASIK并不是因为认为LASIK有潜在危险或是有问题,而是有其他的考量。他认为,LASIK还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近视手术,能够非常精确地矫正近视者的度数,成功率达99%,但是视力是人很重要的生理功能,不容手术有闪失,因此比做手术更重要的,就是要能先找出不适宜做手术的患者以避免并发症出现。

    即便如此“补救”,“封刀”言论的影响也已经产生,在某网站发起的问卷调查中,表示“犹豫”和“绝对不会做”的网友超过六成。

    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清楚

    蔡瑞芳的言论引发激光矫正近视眼手术安全性大讨论,而这种讨论自这一手术问世以来一直存在。

    蔡瑞芳说,因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激光手术的患者,10多年后视力明显下降,有可能和当年动刀后角膜瓣发炎有关。有人一直以来都对这项手术持否定态度,也有不少患者通过网络发帖,讲述自己术后出现反复、眼干、夜间视力下降,甚至看不见等多种问题。

    在美国,这一手术的安全性也被许多人质疑。多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收到许多投诉,一部分接受手术的患者表示这一手术带来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些情况在FDA的官方网站上被详细介绍。

    一些反对者甚至成立一个网络域名为www.lasikdisaster.com的网站(LASIK灾难网),记录了有关该手术的众多失败记录,并呼吁更多的手术失败者在这里发出他们的声音。在该网站上,人们制作图片模拟手术并发症患者看到的事物,图片上的世界看起来十分模糊。

    FDA官方网站上对LASIK的介绍是谨慎而辩证的。该网站写道:“大多数患者对手术的结果感到满意。然而,像其他任何医疗程序一样,LASIK也有风险。这就是你必须要了解屈光手术的局限性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原因。”FDA还强调,LASIK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技术,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清楚。(科技日报北京2月18日电/记者 李艳)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