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养生:今日入伏,防止苦夏,首先要做到这件事
阅读:287 次
2019-07-12 19:58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新浪健康养生

整个夏天的高潮——难熬的三伏天来了。今日入伏,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人会出现“苦夏”。所以,三伏天养生不可轻视哦!

三伏天的由来?

很多人只知道三伏天是最热的时候,却不知道三伏的来由。三伏是传统时令,其日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计算的。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的十天称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十天为末伏,如此合称三伏。年份不同,三伏的时间长短也有差异,主要由中伏的时间长短决定。

三伏天时间

2019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三伏天养生要点

三伏期间,北半球正是热量积蓄最多的时候,加上收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晴朗少雨、温度颇高,因此民间有“热在三伏”的说法。天气炎热,人们想到的第一件事自然是消暑纳凉。吹空调电扇的时间变长、进食冷饮变多,有些人还会洗冷水澡等。这样做却是对身体伤害很大的行为,因此忌寒是三伏养生的头等大事。

在中医理论中,“三伏天”的“伏”指的是“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三伏天的暑邪非常强悍,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落下的。这时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寒邪非常容易趁机入侵。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尤其是小孩子过食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

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待在屋里不想出门。其实,欲祛湿排寒,归根结底是要增加自己的阳气,阳气旺,自然寒不侵体。所以伏天应该适当出门活动,出出汗、长长阳气。但是夏季锻炼讲究轻缓,不可剧烈运动,不然阳气随着出汗就排泄了,气受伤了,水湿的代谢受到影响,内湿又出来了,最终湿气还是没有去掉。特别是身体虚弱者不耐暑气,可在晨昏之时,适当外出活动。

咽喉和后心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犯。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

三伏天饮食

俗话说得好,“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饺子往往是在冬至、春节这样的寒冷季节吃,头伏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其实,头伏吃饺子,热天吃热食,在中医科学中是十分有道理的。伏天温度高、湿气重,解暑清热祛湿是保健的重点,在这种天气下,人一般没有精神、胃口不佳,所以养气健脾开胃就显得尤为重要。

饺子皮是白面主食,饺子馅是肉类蔬菜的组合,一碗简单的饺子,却完整地构成了我们每日所需的膳食金字塔,营养丰富,可以很好地补充伏天消耗的体力、精神。

除了吃饺子,还要注意及时补水,充分饮用凉开水、淡盐水、绿豆汤或含电解质的饮料;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宜多食用荷叶、扁豆、薏苡仁、猪苓等煲成的粥或汤,多吃西瓜、黄瓜、丝瓜等水果和蔬菜;保证睡眠充足,进行适当运动。

三伏天防寒有妙招

1.常按足三里穴。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取足三里穴,握拳轻扣两百下,以略感酸胀为度,早晚各一次,有调和营卫之气的作用。

2.饮姜茶。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 姜的功效在于温补,夏季吃姜,可以补阳气,同时可以散寒发汗,化痰止咳。

3.吃羊肉。伏天人们贪凉,适当吃点暖性的羊肉,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疏通筋脉。民谚还有“伏天一碗羊肉汤,一个夏天不用看医生”的说法。

4.温水泡脚。每天早睡,不要熬夜,睡前用38℃-45度的温水泡脚,可祛湿,而且改善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须注意,泡脚时间不能太长,大概10-15分钟,后背有热烘烘的感觉即可。

5.三伏贴。三伏贴通过中药穴位敷贴,产生热性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体关节疾病、宫寒痛经者。

6.拔火罐。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从而扶正祛邪、治愈疾病。夏季留罐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但拔火罐也有适用人群,不可随意乱拔,也要小心烫伤。

三伏做个吃瓜群众

丝瓜可谓是伏天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好帮手”。中医认为丝瓜性寒、味甘,入肝、胃经,可以消暑利肠、祛风化痰、凉血解毒。去皮后的丝瓜不但可以凉拌、清炒还可以煲汤,天天变着花样吃也不腻。

清炒丝瓜

【材料】:丝瓜250克,生姜、大蒜少许。

【做法】:丝瓜去皮,洗净,从中间一分为二切片备用;锅内油烧热,下蒜茸煸出香味,倒入丝瓜,加入盐一起翻炒;炒至丝瓜心完全变白即可出锅。

丝瓜多食也会引起滑肠腹泻,久病体虚弱、脾胃虚弱、体质虚寒、消化不良的人不宜多食。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