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90后妈妈遭遇生育歧视:不是被开除而是被劝退
“我离职了。被迫的。”
两周前,前同事小琪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很震惊,那家我工作过的行业排名居前的民营企业,终于也对第一批90后妈妈“下手”了。
半年前,90后小琪成了一名新妈妈。后来,我还看到她分享重返工作的状态。作为休完产假按时返回职场的哺乳期女性,如果被公司开除,她完全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并且胜算很大。
但是,小琪并不是被公司开除,而是被劝退。自从她休完产假回来工作,公司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就一直找她谈话,向她施加压力,以她工作状态不好为由,劝她尽快离职。不仅如此,领导还在工作上将她边缘化,不安排具体工作,将她晾在一边,等她自己受不了主动提离职。
“不光是我,我们这里几个哺乳期妈妈,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过了几天,我又听说公司其他部门的一位90后哺乳期妈妈,也遭遇了类似情况,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企图用只给她发放社会保险而不发放工资的方式,逼迫她尽快离职。
最近,河北传媒学院对未报备怀孕女职工进行“全校通报批评,扣发6个月绩效工资”“取消两年内评优评先和评定职称”的做法,再度引发社会对育龄女性职场生存状况的关注。很难想象,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法律不断完善的今天,女性仍会因为生育这一天然的生理属性,成为被不断伤害的对象。
当今职场,生育歧视现象十分普遍,像一个可以幻化千张面孔的幽灵,在女性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伺机潜伏。
许多育龄女性在求职面试时,都难免会被问到是否结婚、是否生育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已婚未育的女性往往最先被人力资源部门拒之门外,因为她们已经被企业标记为一个随时可能生育休假的“定时炸弹”,存在着“高成本养人,低劳动产出”的风险。
即便获得了工作,很多已婚未育或未婚女性也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承诺几年内不怀孕”的隐形不平等条款。生育后重回职场的新妈妈,由于育儿压力,考虑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需求,需要一段适应和磨合期,此时她们则会面临曾经的位置被取代,原有的权责被架空,甚至自己最终被企业扫地出门的风险。很多女性在其职业生涯中,因为承担着赡养老人、照料子女等家庭工作,很难被委以重任,或不得不放弃工作。
自从国家实施二孩生育政策后,各地推出了延长产假时间、哺乳期灵活工作时间等优惠政策。6月26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官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聘活动管理促进妇女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并依法惩处侵害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特殊劳动保护权益行为。
但是,法律法规对女性的保护和优待,在某些企业眼中,反而成为限制育龄女性的首要原因。企业总是急于翻开法律法规,利用没有明确要求或详细规定的法律空白,对女性下手。
不过,也有好消息。近年来,通过借鉴外国公司的福利模式,一些知名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开始人性化地为孕妇和哺乳期妈妈开设休息室和吸奶室,并为她们设立弹性工作制度。据悉,一些企业还开设了托儿所和亲子中心,配备专业的教师、保育员和营养师,以帮助职场妈妈更好地实现工作与育儿的平衡。
2019年5月,彭博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将全薪产假由最低18周延长至26周。该政策性别中立,无论男女员工都可申请,并且是针对主要照顾人的全球最低标准。政策调整后,彭博的带薪产假将是美国通信和金融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并且比科技企业平均多出63%。
布隆伯格在给全球员工的备忘录中这样写道:“通过这一政策调整,我们进一步实现了将彭博打造成为卓越工作场所的承诺。我们意识到每个家庭情况不同,而政策应该反映每一位同事的需要——跨越全球,不论性别。”
虽然目前的科学和医疗水平,还不足以让男性成为生育担当,但假如职场爸爸也不得不去休假照顾孩子,或许生育歧视就自然失去其容身之地了吧?是否可以尝试让职场夫妇共享固定天数的生育假期,根据情况分配双方各自的休假时间;或者将职场男性也纳入现有生育休假体系,鼓励爸爸们同样成为新生儿的主要照顾者。
传统的“丧偶式育儿”,职场的生育歧视,已经让妈妈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了太多。职场爸爸们,你们准备好在家休假带娃了吗?
小象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资讯:
- 员工微信回复“嗯”被老板批评 专家告诉你该怎么回
- 母亲节关注:为啥越来越多人劝你不要着急做妈妈?
- 违法欺凌员工的企业怎么可能“有赞”
- 95后“秒辞” 他们的人生剧本你能读懂多少
- 美国女模特抱娃边走秀边哺乳 引发热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