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生去哪儿了?“双一流”高校公布就业成绩单
阅读:381 次
2019-01-28 07:10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双一流”高校纷纷公布首份“就业成绩单”

  名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名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最近,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相继公布了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仅剩不到10所暂未公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95后找工作不看工资”“95后秒辞”等话题就频频登上热搜,“史上最难毕业季”等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自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之后,众多高校刚刚出炉的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谓是“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高校的第一份就业成绩单。在种种压力之下,这份“成绩单”顿显格外亮眼。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对已经公布的30余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民企超过国企成为就业新高地,不少高校毕业生平均年薪超过10万元;用人单位超九成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感到满意,绝大多数毕业生也对自己的就业去向表示满意。

  截至发稿,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共统计了34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就业数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暂未公布,不在此次统计之列。

  京外就业成为大趋势,基层就业人数增多

  一直以来,“北上广”是高校毕业生心中的“白月光”,即使没户口,去一线城市闯一闯也是不少大学生的共识。然而记者梳理后发现,一流高校毕业生的京外就业率普遍超过50%。

  北京的8所一流高校中,共有6所公布了京外就业率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顶尖学校在内,其京外就业率逼近甚至超过50%。其中,北京大学为60.53%,清华大学为59.8%,中国人民大学为54.09%,中国农业大学为54.6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低,为48.02%。

  随着大学生留京的难度越来越大,不少京内高校的在京就业率连年下降。截至2017年,清华大学京外就业率逐年提高并连续6年超过50%。北京理工大学2018届本科生在京就业率47.55%,较去年下降5.55%;研究生在京就业比例为58.87%,较去年下降1.36%。

  京外高校的京外就业率更是普遍在90%以上。其中,北方高校京外就业率略低于90%,例如山东大学为89.91%、东北大学为82.4%、大连理工大学为86.09%、哈尔滨工业大学为83.76%。

  此外,近20所公布具体数据的高校京外就业率超过90%,例如浙江大学为95.58%,南京大学为94.99%,武汉大学为94.16%,厦门大学为96.1%。华南地区的高校京外就业率更是接近百分之百,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京外就业率高达98.42%,东南大学为98.46%。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红利和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去基层就业也正成为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的选择。据统计,北京大学共有562名学生赴基层和西部就业,清华大学共有288名毕业生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

  对于地理位置靠近西部的名校而言,毕业生的西部就业率更是可观。西安交通大学的毕业生西部就业率为46.14%。兰州大学西部就业率高达53.22%,身处祖国腹地的四川大学基层就业人数更是达到了2241人,西部就业率高达60.57%。

  事实上,2018年的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问卷网对1976名在读和已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3%的受访大学生考虑到基层就业,75.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到基层就业对自身发展影响大。

  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2018届本科毕业生高尚尚成为一名选调生,如今在西藏工作生活。他表示,之所以这样选择,经过了多方面考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缘,大学4年来的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其实也在某种层面上坚定了我的选择。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基层后我意识到,基层的医疗、教育方面太需要提升了。我从大二开始了解各个省市的选调生政策,3年后才决心去西藏基层。”

  本科生多深造,民企成为就业新高地

  这一年,众多一流高校都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从就业去向来看,本科生的主流去向为继续深造,而研究生和博士生一般都有较好的职业发展起点。在招聘单位的选择上,民企逐渐成为名校毕业生的就业新高地。

  从报告来看,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大多选择深造。在31所公布具体数据的高校中,比例较高的高校有:清华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7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74.86%,复旦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69.22%,电子科技大学升学率为66.94%,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为57.78%等。

  在半年前清华大学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该校公布该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1%,签约民营企业的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这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名校毕业生就一定要去“体制内的铁饭碗”吗?这些90后、95后的毕业生“用脚投票”告诉社会,答案是不一定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梳理发现,在这些公布的报告中,共有19所高校分别统计了毕业生的国企就业率和民企就业率,在这其中,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国企就业率超过了民企就业率,中国人民大学的国企就业率为27.67%,民企就业率为21.57%,天津大学国企就业率为31.34%,民企就业率为29.18%,其他高校的民企就业率均比国企就业率高。

  在这些高校中,有些高校的民企就业率甚至是国企就业率的两倍。例如,云南大学的国企就业率为22.79%,而民企就业率为46.4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国企就业率为22.33%,民企就业率为39.52%;山东大学的国企就业率为23.45%,国企就业率为39.14%。

  而在这中间,华为、京东、腾讯、阿里巴巴等大型民营企业成为名校毕业生最为青睐的工作选择。例如,东南大学2018届毕业生任职于世界500强企业人数最多的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业人数263人,武汉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人数排名第一的也是华为,为211人。

  毕业于厦门大学的王东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国企,我更倾向于去民企就业,毕业后我在网易当一名编辑,坐标杭州。虽然我的专业是国际政治专业,但是我觉得毕业后不能局限于此。年轻人需要用更加开放地眼光面对世界,加上我对电子产业感兴趣,所以我选择了网易作为踏出学校的第一步。”

  年薪超10万元,用人单位满意度均超90%

  在众多的数据中,“薪资水平”可以说是大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一点。

  不久前,一份《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显示,国内大学生平均期望薪资8431元/月,也就是年薪100092元。其中,大学生期望薪资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北京、上海、南京,平均期望薪资分别为12992元/月、12070元/月、9771元/月。可以看出,年薪10万元已经成为广大大学生的现实期待。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根据报告梳理发现,不少名校毕业生的年薪都超过了10万元。

  在这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721名被调查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15.31万元;北京理工大学有超过两成的本科生年薪在15万元以上,近五成硕士毕业生年薪超过15万元,七成以上博士生年薪超过15万元;电子科技大学2018 届本科生初始年薪平均为10.6万元,其中年薪8万元及以上的比例为67.63%。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平均月薪为10358.5元,研究生平均月薪为11580元。

  对于这一批新毕业的大学生,用人单位是否满意呢?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统计了26所公开相关数据的一流高校发现,所有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满意度均超过90%。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用人单位满意度为100%,满意度较高的高校还有山东大学为99.23%,中南大学为99.08%,南开大学为98.87%。

  毕业生们对于自己的“出路”满意吗?记者梳理发现,在29所公布相关数据的一流高校中,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就业情况满意的人数占比为七成到九成不等。在这其中,有5所高校就业满意度不到80%,8所高校满意度在80%到90%区间。其中,“就业能力满意度”最高的学校是中国人民大学,为98.74%。

  而在这个就业季,学校成了大学生找工作的“神助攻”,不少同学通过校内途径就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例如,天津大学53.34%的毕业生通过校内各种途径找到了心仪工作;北京大学36.75%的同学通过校园渠道找到工作;浙江大学32.33%的学生通过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找到工作,14.48%的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找到工作。

  不久前,“95后找工作不问工资”“95后秒辞”等话题登上了热搜,与80后、90后相比,95后的就业观念更加开放多元,对于就业去向的考量,更有主见。

  毕业于湖南大学的康晨阳目前在天津一家国企工作,她表示,自己毕业没有选择在北京工作,主要是考虑北京房价太高等现实因素,她对于目前的工作十分满意。

  谈到自己找工作的过程,康晨阳认为学校给予自己的帮助很大。“大四找工作时也有些焦虑,不过老师让学长学姐把经验写成文档分享给我们,之后我发现学校有一个专门推送就业信息的网站,里面工作种类很丰富信息也很全,并且辅导员也在年级群里发各种各样的招聘信息,我的工作就是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找到的”。

  不少大学生认为,名校毕业生的“光环”在求职时或许能作为一个敲门砖,但是在工作之后还是能力的较量。王东阳认为,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大家更重视的是毕业生的工作素养和心理素质。在各种单位的面试中,他发现考试主要集中在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心理抗压能力方面,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主考官通常喜欢用压力测试的方式来考量毕业生。

  对此,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莉鑫建议,大学生应当理性地选择职业方向。“一是放宽视野,多关注京外和传统热门行业之外的机会,特别是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重点领域,在时代发展中谋求借力和支持;二是理性选择,从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出发进行定位和选择,增强长期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实习生 耿孟泳贞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