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称中国发展模式推翻经济学定律:拿出新型生产模式
阅读:368 次
2018-11-23 04:39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参考消息网

  美媒称中国发展模式“推翻”经济学定律:拿出新型生产模式

  参考消息网11月23日报道美媒称,中国发展模式正“推翻”经济学课本为发展中国家列出的常规路径。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1月19日报道,这不仅仅关乎为增长提供动力,也关乎国家安全和自给自足的能力。

  报道称,中国希望能在尖端技术行业培养出能与苹果和高通这样的西方巨头相媲美的本土优势力量。尽管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政府已经全力投入财政支持,迫使其他国家转为守势。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拿出了一个新型生产模式。

  报道称,经济学课本为发展中国家列出了一个常规路径。首先,它们生产鞋子,然后是钢材。接着,它们转移到汽车、计算机和手机。最终,其中最为先进的经济体会处理半导体和自动化方面的生产。随着它们爬上生产阶梯,它们一路上会抛下一些较为廉价的商品。

  报道称,这是美国、日本和韩国走过的路径。但中国发展模式正“推翻”经济学定律。

  看看中国卖给世界其他地方的东西经历了怎样的演化。随着2000年开始加快制造引擎的运转,中国在生产例如玩具和雨伞等基本商品方面变得得心应手。

  报道称,到了2016年,中国将生产转移到了更昂贵的商品上,例如手机和计算机,同时也生产更多较为廉价的商品。

  下一个阶段包括世界上最昂贵因而也更难的商品。但中国还不能像美国那样生产出足够小、足够快的芯片。中国生产的汽车主要在国内出售。它在制造业方面的出色能力,主要基于来自西方的工程和专业知识。

  报道称,中国知道自己存在问题。该国正在电动汽车、半导体和移动技术方面大力投资,而且是一个重要行业政策的一部分。

  法媒称亚洲为欧洲发展指明道路:重视知识经济让中国发展神速

  参考消息网9月3日报道法媒称,全球化改变了整个地球:有20亿人摆脱贫困,新兴国家的人均寿命翻了一番。人类的生活条件从未如此快地得到过提升。但是进步在全球各地体现得并不一样:那些拥抱知识经济(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的国家和文化区域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也极大地改变了各国的地位。

  据法国《新观察家》周刊网站8月30日报道,1960年,韩国的人均财富和南部非洲的穷国基本相当,到1970年才追上摩洛哥。如今,韩国在很多关键技术领域都成为巨人,包括微处理器、显示屏、软件、智能手机及核技术。1980年,摩洛哥的人均财富是中国的5倍:当时摩洛哥人均年收入1075美元,而中国只有约195美元。

  报道指出,中国现在已经变成了科技大国,但摩洛哥依然是穷国,其女性的文盲率高达40%。摩洛哥也有很多技术精英人物。但是,摩洛哥要跟上亚洲的疯狂发展节奏还很难,亚洲多国在科研、创新、教育和人工智能方面都在加大投入。例如,北非目前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研发中心: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往往还不如神学教授。

  报道称,1970年的委内瑞拉比新加坡要富裕,如今则成了穷困缠身、中产和精英阶层匮乏的国家。法国在1970年的人均财富大幅领先于新加坡,如今却已经远远落后。这种地缘上的巨变绝非偶然,而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对教育、科技进行大量投资的结果,其中包括新加坡、中国和韩国。

  报道称,中国的科研投入在全球科研开支中的占比在井喷式增长,如今已超过了20%,也就是说比整个欧洲都多,已经大踏步接近美国。东亚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科技巨人,而南欧国家(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的科研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仅有1%多一点。法国的这一比重是2.2%,而韩国科研支出则占到了GDP的约5%。

  报道称,亚洲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中的实力不断提升,如今已变成了法国政治阶层的一个禁忌。在科学学科上,新加坡排名世界第一;韩国、中国、越南的孩子们则傲视法国的中小学生。亚洲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他们将成为知识经济的领导者。

  报道称,欧洲政治家们似乎感到很吃惊,欧洲的经济怎么变成了低端的……在他们看来,微处理器只是小玩意!然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准备让他们的孩子从人工智能那里弥补短板。亚洲并不像欧洲人那样对未来感到畏惧:90%的中国人认为人工智能对社会有好处,而有这种想法的法国人只有三分之一。

  报道称,为了避免变成知识经济的失败者,欧洲要对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教师们保持尊敬。亚洲已经给欧洲指明了道路。

  2018年8月23日,观众在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体验医疗人工智能产品。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日刊文章:从援外独特体制看懂中国发展模式

  参考消息网8月24日报道日本《外交》双月刊7/8月号发表日本专修大学教授大桥英夫的文章《中国发展模式的普遍性》称,改革开放后的近40年时间里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被视为某种成功样板或许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雷曼冲击后,随着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依存度的上升,中国发展模式开始引发全球关注。尤其是乔舒亚·库珀·雷默在2004年发表极具冲击力的论文《北京共识》后,全球范围内围绕中国发展模式的争论逐渐兴起。

  文章称,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这一概念,是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发展政策为根据形成的“华盛顿共识”。作为摆脱上世纪80年代席卷全球经济的债务危机的良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给出了“结构调整”的办法,这就是基于“华盛顿共识”推出的一揽子政策。但是迫使那些市场尚未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实施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结构调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招致失败,作为根据的“华盛顿共识”也遭到了“新自由主义”和“市场原理主义”的猛烈抨击。而所谓的中国发展模式与“华盛顿共识”这样的主流思潮和政策存在差异的地方,恰恰是其本质特征所在。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中国发展模式,不妨看一看中国对援助体制都做了什么。

  文章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下属的发展援助委员会(DAC)与中国的对外援助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第一,DAC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福祉,而中国基于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了独特的援助理念。第二,DAC实施的是基于发展模式的援助,而中国出于不干涉内政的立场,不赞同局限在某些特定的发展模式。第三,DAC保持着较高的赠予比例,强调的是不带有附加条件的自由信贷,中国重视的却是有偿援助和附带条件援助,但是发放条件非常宽松。

  这样的援助理念也就是中国透过援助体制表现出来的中国模式。

  文章称,更看重稳定、当机立断的中国的经济成功通过援助在一部分受援国获得了高度评价。虽然中国没有积极将此作为发展模式加以宣传,但越来越多的受援国以中国的成功经验为样板。

  文章称,存在对中国资本的新需求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现有的援助体制仍有改进的余地。此外,亚投行的建立表明,现有援助体制无法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基建需求,在重新认识基建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提示作用。中国实施的援助已经对现有的援助体制形成“挑战”,其中也可窥见中国发展模式的本质。

  贸易大棒阻挠不了中国发展的步伐

  近期,特朗普政府抡起“301大棒”发起对华贸易措施,企图以此阻止中国的科技发展、技术引进和产业升级。

  301调查主要针对科技领域。这是美国最在乎、也是美国利益集团推动特朗普关注的重点领域。美国在知识产权方面获得了巨大利润,并担心中国挑战美国在制定知识产权方面的垄断权。工业4.0是各国未来集中竞争的领域,在这个领域确定的核心技术和话语权、制定标准将涉及到未来整个产业的竞争,甚至涉及制定建立新的国际标准。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升芯片和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这是此次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的背景。美国想要保持垄断地位、确保新一轮新兴产业规则的制定权,因此现在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试图将中国阻拦在美国市场之外。

  与此同时,美国用所谓的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限制中国对美出口,其实是担心中国在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上发起对美国的挑战。因为一旦芯片垄断被中国打破,中国不仅会减少对美国芯片的进口,未来还可能会出口,挤压美国的市场。

  当中国成为第一大贸易体时,GDP总值快速上升时,美国并未真正把中国视为对手,而当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创新驱动使中国具有与美国越来越接近的制造业能力时,美国把中国当成第一竞争对手与遏制的对象。中国的强势崛起、世界经济的大变局,触动了“美国优越论”的神经。

  当中国从数量到质量,从传统领域到新兴领域挑战美国优越感时,美国感受到了威胁。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没有看清现实,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美国的恩赐,美国的技术被中国“窃取”,而不认为中国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因而,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在科技技术领域的突飞猛进,美国想用关税阻挡中国挑战美国核心技术的步伐,从而维持对核心技术的垄断权。但这一切不会影响中国发展的节奏,并且只会让美国的用心暴露于世人面前。而挑战多边主义规则的行径也终将使其日益被孤立。

  美国的爱国主义不能再以“不甘为老二”(SECOND TO NONE)为口号,“美国例外论”等美国立国理念均应与时俱进。美国应在量和质上适应中国崛起和世界变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专家:中国发展制造业不会与他国产生恶性竞争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修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6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制造业必须从规模、速度的发展轨道转向质量、效益的发展轨道,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规模名列世界前列,但在效益、效率、质量、产业结构、持续发展、资源消耗等方面与一些制造业强国比起来差距还很大。对此,朱森第表示:“前几年有好多数据都说明,我们要拿几个车皮的衬衫,几个车皮的服装,几个车皮的鞋,才能换来一架波音737飞机。中国的制造业显然不能这样走下去,不能被固化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同样生产一万美元这样一个产值的时候,所消耗的资源能耗能够大大的缩小,那样我们才能有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国的制造业必须从大走到强。”

  朱森第表示,中国制造业由大走向强、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变过程中,并不意味着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关系由互补转向恶意竞争。朱森第说:“我们将来肯定有一些领域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大量的(领域)不是一种竞争,更多的是互补,有一些领域会有竞争,竞争不是坏事,竞争会促进你发展,也促进我发展。”

  记者手记:创新之路是中国发展的希望之路

  罗马尼亚大V在北京未来科技城展厅

  国际在线报道:很荣幸受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邀请,我这次来到中国参加“2018丝路大V北京行——科技篇”的访问活动。从昨天和今天短短两天的参观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国的科技崛起之路不会太漫长,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欧洲国家需要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

  这两天我们参过了很多的高科技创新企业,我个人认为,中国正在从古老的丝绸之路迈向一条高科技创新之路。而北京正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从介绍中我得知,全中国三分之一的科技创新公司来自北京。在和几位年轻的创业者聊天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都非常优秀,有学识,有头脑,很有干劲,他们大多在欧美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在美国公司比如谷歌担任要职,但是北京良好的吸引人才的机制使得他们都纷纷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中国创业。特别是因果树创始人腾放先生,他的睿智和才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欣赏他。可以预见,这样一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将会是中国的希望。

  28日下午,我们来到北京未来科学城,这里占地160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半个布加勒斯特城市的面积。这里聚集着一批高水平企业的研发中心,重点进行新能源,新材料,化工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发。我们参观了国家能源集团下属的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这里负责介绍的赖世燿博士,是一位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的学者,被中国纳入引进优秀科技人才的“千人计划”,而他这样的引进千人专家,在低碳院有近20位,同时,低碳院还拥有一个学术技术委员会,其中包括三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由此可见,中国企业是多么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我很希望,罗马尼亚优秀的科技人才也能来中国学习和实践,感受这里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他们一定会非常有收获的。(作者:斯特凡·勒丹努 (Stefan Radeanu),罗马尼亚《国家信使报》主编,罗马尼亚全国企业家协会秘书长。 翻译:张芊)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