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入秋”防秋燥 这份秋季养生手册请收下
阅读:342 次
2018-09-13 19:44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四川在线

  “一夜入秋”防秋燥 这份秋季养生手册请收下

  ■天府早报记者段祯实习生景和丽蓉

  经历了前段时间的高温炙烤,这几日的雨水让成都人感受到了“一夜入秋”的凉爽。“防秋燥”“贴秋膘”“春捂秋冻”,这些长辈们常常念及的秋季养生究竟有何讲究?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最近因出现口干舌燥、眼睛干涩、鼻干咽干等“秋燥”症状前来就医的患者多了起来,该院中医科主任周勇提醒,燥为秋季主气,养生重点在于养阴防燥,以生津润燥、益肺养阴为主要养生原则,在饮食上可多吃如百合、银耳、梨等滋润养阴的食物。

  防秋燥  

  口干舌燥、鼻干咽干

  近期秋燥症状的患者增多

  这两天的冷空气来得大快人心,给久经高温“烤验”的成都注入了一股清凉,顿时让人心情舒畅,气温的下降让不少人产生了一夜入秋的感觉。不过,“秋老虎”这一走,气温下降了不少,走在街头凉风飕飕,不少人又赶紧翻出长袖,有的还穿上了外套。一周前,王女士就开始为家人熬制银耳雪梨当早餐,“孩子平时上班辛苦,经常熬夜加班,最近总听她说早上起床嗓子干干的,鼻子也不舒服,胃好像也不咋好。秋天容易上火,所以我多准备了些清凉滋润的饮食。”

  9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白露”过后,我国大部分北方地区天气渐渐转凉,中医专家认为,随着气候的逐渐干燥,人们会经常出现“上火”症状,而秋季的“上火”多为“虚火”,是由于干燥的气候使人的津液耗伤而导致的“阴虚火旺”。上周五,天府早报记者也从成都市二医院中医科了解到,近日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大多有口干舌燥、眼睛干涩等“秋燥”症状,周勇主任表示,燥为秋季主气,称之为“秋燥”,养生重点在于养阴防燥,以生津润燥、益肺养阴为主要养生原则,“没有特殊的慢性病普通人群,要注意预防感冒,吃些滋润养阴的食物,例如百合,银耳,梨子等,本来就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更应该特别注意,除了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入饮食养生外,还应适度锻炼,增强抵抗力。”

  贴秋膘

  小心补过头

  红枣、桂圆炖汤,有人把血压吃高了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之后,人的脾胃功能逐渐恢复,比起夏季来食欲明显好转,所以立秋后也是贴秋膘的好时候。但这也是体重增加最快的时候,所以肥胖者、要控制体重的人这时要注意节制饮食、适量运动,以免体重增长过快。“任何东西都要适可而止,在‘补’的时候更是因人而异。”周勇说,曾遇到过“补过头”的病人,“一些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用红枣、桂圆炖汤,本是好东西结果吃得过多,导致口干舌燥,把血压都吃高了。”

  医生提醒,经过一个夏季的煎熬,人们的脾胃普遍较弱,若大补或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食后饱胀、腹胀腹痛等问题。可多食用润肺、生津、利湿、健脾的食品,多补充水分,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

  扛秋冻

  有些人不宜“冻”

  小心寒冷刺激引起“旧病复发”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

  秋天是个从热转到寒的过程,为何要“秋冻”?周勇表示,因为骤然就穿得很厚,反而不容易顺应季节变化,易导致身体的不适,比如出现感冒伤风等。“秋冻”,就是慢慢来适应这样的变化;“春捂”,也是同样的道理,春天是个过渡的季节,天气逐渐暖和起来,如果骤然脱衣也容易引起感冒。人体适应季节的变化有个过程和适应期。

  不过,“秋冻”并非人人适合,抵抗力较低的人群,如年老体弱者者,或是怕冷、阳虚者遇上天气变冷,就应该适时加衣。另外,有些慢性疾病的人也不宜“秋冻”,比如呼吸系统的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受到寒冷的刺激,支气管和血管会痉挛收缩,进而可能引起患者旧病复发。当然,能抗“冻”的人也应该有度,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需及时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