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察者网
原标题:中国不再进口洋垃圾最大垃圾制造者有点麻烦
编译/观察者网周远方
自1992年有相关记录以来,中国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吃下”全球72%的塑料垃圾,在去年消化了美国一半的出口垃圾。
美国是全球最大“可回收”垃圾出口国,绿色环保理念,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已然成为该国政治正确,现在一下子被扯掉了遮羞布。有人发现,环保人士拿了大笔的经费,只是转手把垃圾卖到中国,再赚一笔“绿色美元”。
但如今,中国重视环保不再进口,垃圾开始在美国堆积如山,这种游戏也玩不下去了。
难以替代的中国
法新社7月12日报道,几个月来,位于巴尔的摩-华盛顿大都市区的一个大型垃圾回收设施持续面临一个大问题:现在必须为大量纸张和塑料支付处理费用,而这些垃圾原本是卖到中国(还有得赚)的。
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埃尔克里奇(Elkridge)的垃圾处理工厂,距离华盛顿一小时车程,每天900吨垃圾在这里不分昼夜地被倾倒在传送带上。
机器的轰鸣震耳欲聋,四周棕色烟雾笼罩,数十名戴着手套和口罩的工人(大部分是女工)麻利地从运来的“可回收”垃圾中挑出各种“杂质”:包括衣服、电缆、树枝、以及最麻烦的,塑料袋,这些东西会把机器弄得一团糟,都不应该被扔到“可回收”垃圾箱。
“我们不得不放慢机器的速度,雇更多的人来清理垃圾,”业务负责人迈克·泰勒(Michael Taylor)说道。
在分拣传送带的末端,是大捆大捆的纸张、纸板或塑料。
巴尔的摩埃尔克里奇垃圾处理厂(法新社图)
几十年来,这些垃圾都是一卖了事,大多数买家都来自中国,他们会把垃圾清理、粉碎并制成工业原材料。
就在去年,中国还购买了超过一半的美国出口废料。
《科学进步(Science Advances)》杂志6月20日刊出的一项研究显示,自1992年以来,全球72%的塑料垃圾最终都被运到中国内地和香港。
具体来说,约1.06亿吨塑料垃圾被直接运到中国内地,占世界塑料垃圾进口总量的近一半。另外,运到香港的塑料垃圾中,也有63%被运到中国内地。
1993年以来,全球塑料废弃物的年度进出口量激增,到2016年,增长了大约8倍。
欧洲、亚洲和美洲的高收入国家占全球塑料垃圾出口的85%以上。最大的出口者是欧盟。
但在2017年,中国通过了“国门利剑”政策,从2018年1月起永久性禁止进口非工业塑料垃圾。(观察者网查询发现,所谓“国门利剑”政策,系“国门利剑2018”联合专项行动,该行动将“打击洋垃圾走私”列为一号工程。)
论文联合作者,佐治亚大学工程学院副教授詹娜·詹贝克(Jenna Jambeck)表示,“我们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只有9%的塑料被回收利用,大多数塑料垃圾被直接填埋或遗弃到自然环境中。到2030年,由于(中国)进口禁令,大约1.11亿吨塑料垃圾需要另寻去处。因此,如果我们想负责任地处理这些垃圾,我们必须制定更健全的回收计划,重新考虑塑料产品的使用和设计。”
对于仍可正规进口的硬纸板、废金属等垃圾,中国大幅提高了污染物所占比例标准,要求杂质比例不超过0.5%,这超过了美国大多数废品处理商能够达到的技术水准。
废旧回收工业研究所专家艾迪娜•阿德勒(Adina Renee Adler)警告,“坦率地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搞定中国过去处理的天量垃圾,甚至一群国家也不行。”
印尼、越南或印度等其他废料进口国根本无法消化中国之前处理的数千万吨垃圾,也很少有美国企业有能力处理垃圾,阿德勒说道,“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几乎没有给这个行业过渡的时间。”他们预计中国将在2020年前禁止进口所有回收材料——这个期限实在太短了。
上文提到的埃尔克里奇垃圾处理厂最终把塑料瓶卖给了南卡罗莱纳的一个买主,并且装船运往国外,但他们之前费力打包的废纸板和其他塑料不但一文不值,而且还需要付钱让人把它们运走。
一堆“可回收垃圾”仍混有许多塑料袋(法新社图)
有些回收厂已经打破了过去的禁忌,他们不再对塑料和纸张进行分类,而是直接一埋了事。
美国其他的回收工厂已经打破了一个主要的禁忌,不再费事对塑料和纸张进行分类,而是直接把它们送到垃圾填埋场。
休斯顿废物处理公司WCA的负责人比尔•凯撒(Bill Caesar)说道,“没人愿意把这种事大声嚷嚷,因为我们是不得不这么做,没人喜欢这个事实。”
他说,对美国人来说,回收垃圾将成为一种特别服务,他们必须为此支付更多钱。
美国废弃物管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 and Republic Services)是另一个行业巨头,他们也已承认,在有些情况下会这么做,而一些小城镇,尤其在佛罗里达的一些小镇,收集可回收垃圾的工作干脆已经停止了。
美国国家废物回收协会主席达雷尔·史密斯(Darrell Smith)补充说,“最终,大规模的垃圾处理阻塞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找不到新的回收市场或新的回收利用方式,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垃圾被直接填埋。”
更棘手的问题是,处理垃圾的成本越来越昂贵。
在新的市政合同谈判中,这个问题对许多城市来说越来越棘手。
许多城市本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垃圾回收目标,华盛顿本希望回收80%的家庭垃圾,而目前的水平只有23%。华盛顿目前为回收垃圾支付的成本为每吨75美元,如果焚烧发电,成本为每吨46美元。
几年前,回收成本更低,但现在行情早就变了,华盛顿市公共工程部主任克里斯托弗·肖特(Christopher Shorter)说道,“对我们来说,趋势是回收垃圾越来越昂贵。”
他说,为了避免不断上涨的成本,该市希望更好地教育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尤其是不要把塑料袋放进蓝色的可回收垃圾箱。他们还在考虑再增加一个分类垃圾箱,并建造一个堆肥设施。
2017年中国进口塑料垃圾来源(图源:Quaro网站)
美国是最大“可回收”垃圾制造者
新华国际今年3月报道,美国是世界上生产可回收垃圾最多的国家,大约三分之一可回收垃圾出口国外,其中约一半流入中国。
美国废品回收业协会统计,2016年美国向中国出口了市值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2亿元)可回收垃圾,其中约一半为废旧纸制品,重量超过1300万吨。
以往,二次分拣工作都由中方完成,费时费力不说,还存在环保风险。比如“未经分拣的废纸”,指的是在可回收废纸中掺有不可回收物。美国回收系统的工作人员承认,经常会在可回收废纸的垃圾桶内发现玻璃瓶、油毡、手提包、甚至毛衣这样的不可回收物。
中国“洋垃圾”入境禁令去年7月出台后,美国可回收废品的价格一路走低。去年10月,废纸的价格暴跌35%至40%。
给环保主义政府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有美国作者开始指责环保主义者数十年来的伪善。
纽约大卫·霍洛维茨自由中心记者丹尼尔·格林菲尔德(Daniel Greenfield)7月12日在《头版杂志》撰文称,回收行业巨大而肮脏的秘密,才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污染。
他写道,“绿色回收行业的肮脏秘密在于,它取决于第三世界国家是否愿意把我们的垃圾变成‘绿色的’,以便这些‘进步人士’得以假装用他们‘垃圾般的道德’拯救地球。”
从华盛顿到任何一个小城镇,环保主义政客花的每一个美分都试图让人相信,回收再利用是一种神奇的魔法,能够把旧的披萨盒变成新的,同时在社区里创造出那些想象中的“绿色工作”。
现实,肮脏得多。
美国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所有(回收)行业,全部外包给了中国。
在所有所谓“环保回收”的过程中,那些“进步社区”的孩子们被教导如宗教仪式般把垃圾分类,实际上,这些垃圾最终成吨成吨地被扔到肮脏的船上送到中国。
搞环保回收工作的不是我们,是中国。
环保主义政府把肮脏的垃圾装到肮脏的船上,供应一个肮脏的产业,然后假装这是干净绿色的。也许只有这种事情带回的美元是绿色的。
贸易战使问题更复杂
今日俄罗斯网站12日的报道则提到,中美贸易战正使问题更趋复杂化。
今年3月,美国驻世界贸易组织(WTO)代表团要求中国政府继续购买美国的垃圾。
美国发言人在日内瓦WTO会议上表示,“中国对可回收物的进口限制正在全球供应链造成根本性的破坏,使废旧材料无法得到重新使用和妥善处置”,他要求中国立即停止实施相关政策,把进口废弃物的标准改回原来的水准。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3月2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了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有记者问,据报道,美国官员23日在世贸组织货物贸易理事会对中国决定停止接收“洋垃圾”表示关切,并称中国限制进口可再利用商品严重干扰了全球废旧物资供应链。中国似乎正在违反世贸组织义务,区别对待国内和国外垃圾产业并采取过度贸易限制政策。美方要求中方立即停止实施有关措施。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华春莹表示,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是中国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也是中国政府根据国际法享有的权利,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坚决支持。”
华春莹说,美方官员就此表达的所谓“关切”于情不合,于理不通,于法无据。“这名美方官员将中方正当合法举动上纲上线,说中方‘似乎’正在违反世贸组织义务,这是非常虚伪的。难道美方对华限制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就是正当的,而中国依法限制‘洋垃圾’进口就是违法的吗?”
据华春莹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充分确认,各个国家有权禁止外国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进入本国领土。公约还规定,各国有义务就近减量和处理各自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
华春莹说:“希望美方根据巴塞尔公约精神,立足于自己减量、处理和消化自己产生的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为世界承担更多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政府随后宣布,将停止进口另外32种洋垃圾。
相关资讯:
- 美纽约为灭鼠祭出“新武器” 高效快速且对环境无害(组图)
- 美纽约泡沫餐盒禁令获准 华人担忧吁研发替代品
- 80只塑料袋!领航鲸幼崽死亡 解剖显示胃中塞满垃圾
- 深海1万米也有塑料垃圾 近九成是塑料袋塑料瓶(图)
- 中国洋垃圾禁令实施已逾4月 各国仍忙着"另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