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谈《朗读者》成功原因:以文学之名扣问生命(图)
阅读:612 次
2017-05-25 19:45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祖薇)3个月,12期节目,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央视《朗读者》节目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5月6日晚,《朗读者》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然而节目所带来的热度和影响还在延续。5月23日,《朗读者》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嘉宾就《朗读者》的价值引领、传播创新,以及《朗读者》等节目驱动的荧屏文化热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朗读者》宣传海报

  董卿作为节目的制作人向到会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节目制作的情况。她认为节目能够取得成功,首先是时机,当大屏、小屏被各种综艺充斥的时候,《朗读者》以文化节目出现,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觉,观众有借助朗读来表达情感的需求。其次,是创新的决心,要把原创的文化节目做成功的决心,“以文学之名扣问生命”是节目的灵魂。节目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谁来读、读什么。制作团队最初也曾考虑过全明星阵容,但后来发现是一个误解,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一定是情怀。后来,这也成为了《朗读者》选嘉宾的标准,主舞台出现的68位嘉宾中,包含了科学家、外交家、作家、曲艺家和普通人等。“读什么”这一问题上,节目组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要和嘉宾相符合,又要被大众所理解,文字的精神力量,彰显的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也会穿越时空击中观众的内心。最后,董卿说节目在新媒体引发的热度和年轻人对节目的热爱出乎她的意料,2万人参与了线下朗读亭的活动。

  《朗读者》嘉宾、著名作家毕飞宇谈了他录制节目的感受,他说节目最精彩的部分不是谁读、为谁读,而是为什么读,这个理由充分了之后所有都是顺理成章的。主持人尽可能理性地把嘉宾人生最有价值的、最有戏剧性的部分理出来,通过一段文字一段朗诵充分表达出来。

  12期节目,68位朗读者,节目中选了很多老人。从第一期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到最后一期八位老先生道出心中对“青春”的理解,他们中最年长的102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赵白生说,从这个角度说,该节目是“以老创新”的老人秀,节目中的老年嘉宾都是“国宝”;节目也是静心秀,比如许渊冲先生几十年静静地从事一件事情,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静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则评价,《朗读者》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是优秀的代名词,给全广电系统树立了一个标杆。《朗读者》作为一档电视节目,但是特别重视新媒体传播,光做出好节目不行,还得和媒体融合,知道推广,这也是新环境下做好电视节目的必须。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