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郭启勇谈医患关系:不能“疾病未消灭 战友成仇人”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不按套路回复,是全国人大代表郭启勇特有的招牌。
记者问他如何看待医患关系,他会抛出一句:“‘患者是上帝、患者是亲人’这些口号早不合适了。上帝不需要看病,我们也不希望亲人生病。”
“假如一个曾暴力伤害医生的人,是否该列入黑名单?”他会回你一句:“航空公司可以将扰乱航班秩序的人拉进黑名单,但如果这个人生了病,医生照样会救治,这是医者仁心。”
谈选择:当医生是宿命
郭启勇身上头衔很多,他是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盛京医院院长、影像系主任、放射科主任,还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但对于这些称谓,他觉得教授更符合自己的身份,“能让患者同你拉近距离”。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第二年。前两项志愿都填了工科专业的郭启勇,却“意外”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大学期间,他喜欢上外科,毕业后却被分配到放射科。
郭启勇说:“我当时安慰自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医生存在。何况那么多患者的命就在你手里,要做就做好。”
谈医患关系:疾病未消灭 战友成仇人
回顾这些年中国不时发生的医闹和伤医事件,郭启勇坦陈,这里既有医院的因素,亦有患者对医院“包治百病”的误解。“过去医院都以患者为中心,但我觉得要建立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医患关系。医生和患者是战友,疾病是共同的敌人。可现在疾病还没消灭,战友倒成了仇人。”
在郭启勇看来,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是看病贵,另一方面患者有种“我花了钱,医生就应该把病给我看好”的观念。
“客观地讲,如果我是患者,把命都交给你了,当然希望得到最好的结果。”郭启勇说,换一个角度,医院可以给患者提供人文化服务,但不可能包治百病。医生不可能治好所有人的病,也不可能救所有人的命。中国人对于生命、健康的认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谈未来:愿优良资源惠及更多百姓
5年来,郭启勇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建议有24条,如《延长女性退休年龄》《放开二孩生育政策》《纵向医疗资源整合》……几乎件件与健康医疗有关。
24条建议,有的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的兑现为现实。看到这一切,他内心“狂欢”过,因为参与了国家政策的制定,替百姓说出呼声。“当你老了,回顾人生中这些经历,难道不快乐吗?”“我是快乐的!”
然而让他无法意料的是,有时褒贬声扑面而来,“防不胜防”。
去年,盛京医院启动纵向医疗资源整合并建立集团医院后,有人炮轰郭启勇“跑马占荒”,“要把几个城市的医疗资源都变成盛京医院的”。
按照他的设想,医院集团纵向整合,能突破目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乃至县级医院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困境。这将是强带弱的过程,自愿组合、利益组合才能实现根本改变,实现长久生存。
“我是为了使优良资源惠及更多百姓,难道有错吗?”郭启勇说,“我是个医生,不想看到那么多患者为去大医院看病挤破头、跑断腿,不想因为小医院资源不足而贻误患者病情。一个人大代表,你是要讲责任和良心的!”
这些年,有朋友笑称郭启勇的脑袋是“一根筋”。他说:“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认定做了一件对的事,足够啦。”
相关资讯:
- 海外就医费用达几十万上百万 “奇迹”只是个案
- “肾失踪”事件引关注 看其他国家如何认定医疗纠纷责任
- 北京市卫计委: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医闹
- 贵州:交通副局长掌掴女医生 第二天即被免职(图)
- 北京聘千余医学专家“评判”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