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文物商店”乱象调查:买卖大量涉密个人档案
阅读:560 次
2016-08-22 19:36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新民晚报

  本报记者 程绩 实习生 杨洁

  “我没想到,中央组织部印制的党员干部登记表、‘文革’交代书,这类档案竟然可以在网上那么轻易买到”,近一个月来,王选为此茶饭不思,这位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意外发现自己父亲的档案竟然在网上成了商品,追回档案的过程中,她惊讶于竟然有那么多涉密的干部档案在网上公开买卖。

  个人档案、书信是否能公开买卖,一直以来都是充满争议的问题,个人隐私、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多年的感情,可以作为商品去交易吗?

  乱象

  “红色档案”网上热销 

  7月底,王选的一个大学生助手,意外地在网上发现了她父亲的档案。“这名同学知道我父亲曾做过中共地下党员,就百度搜索了一下他的名字,没想到置顶的竟然都是档案的售卖信息。”

  王选的父亲是中共地下党员,上海解放时随陈毅元帅接管旧上海司法机关,参加组建新中国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

  “杜保祺(国民政府首席检察官)去往台湾后写给我党潜伏在国民政府内的地下党的信札”;“原上海高院办公室主任、刑庭庭长、审判大汉奸梁鸿志时任书记官、红色特工自撰简历”……诸如此类的王选父亲档案,在旧书网上被明码标价,从数百元到近千元不等,数量惊人。有些还用了王选的名字做广告,“中共红色特工,其女是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维权第一人,极具史料价值”。

  王选获悉后大吃一惊,她当即把网络截屏发给一位相熟的司法系统干部,对方说“这些档案都是真的”。

  “我马上决定要追回这些父亲的档案,一方面其中有大量的个人、家庭信息,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至今未被公开的涉密情报,比如1953年和197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印制的党员干部登记表”,干部登记表中清晰地记载了王选父亲的职务是上海市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还详细记录了其家庭情况、工作经历,附有一张个人照片。

  王选赶紧和网络卖家联系,“卖家告诉我,仅仅我父亲的档案就有十几袋,但有些已经分散在多个不同的卖家手中,还有些已经被买走。”

  “一查我才知道,父亲的档案已经在网络上公开买卖超过一年,大部分集中在专门做旧书生意的孔夫子网”。卖家称,近年来个人档案成为收藏市场的新宠,成交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有名的官员的档案,品相好的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

  维权

  辗转多处高价买回

  “整整两个星期,我为了追回父亲的档案茶饭不思。”王选说。

  获悉档案被公开买卖的当天,王选就与卖家联系,卖家同意在其家中当面交易。这个卖家手中的王选父亲档案,都是民国时期的,包括司法任命状等,数量几十件。

  “我没有暴露身份,他就向我介绍这些档案的内容,卖家对于民国时期上海司法系统的情况十分了解,对于各个官员的名字如数家珍,这让我十分惊讶。”

  这个卖家在孔夫子网上的级别很高,在售的商品有几千件,除了王选父亲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官员的个人档案。

  “我问他这些档案是哪里来的,他告诉我他也是从别人手里买来的,对于档案流出的源头并不知情。”

  为了追回父亲档案,王选忙碌了整整两个星期,找到不同的卖家分三次花费数万元全部买回。

  “最让我吃惊的是,其中有大量涉台通信,大多是我父亲以潜伏的身份与‘领导’的信件,总计共有四十多封,这些不仅有很珍贵的文献价值,还涉及历史机密,不应该流出。”

  除了买回自己父亲的档案,王选还买下了一份著名律师韩学章的“文革”交代书。韩学章曾任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等职。王选说:“我觉得这类‘文革’交代书被挂到网上去卖,实在是不应该,希望韩学章的家人能来联系我,我愿意赠还。”

  “干部档案如此大量流出,无人管理,实在令人担忧。”王选说。

  “如果不是这次我买下来,这些父亲的档案我们家人永远看不到,很多内容他从来没向家人讲过,因为其中有一些特殊历史时期他不愿提及的往事。”

  王选询问一位配合她做细菌战研究的浙江省档案局领导,“对方告诉我,这些档案肯定不是档案局流出的,应该是父亲工作单位的人事档案。法院对于案件档案管理很规范,但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可能存在漏洞。”

  调查

  网站监管形同虚设

  买卖档案的孔夫子网,是目前最大的旧书网购平台,据其网页介绍,孔夫子网上有11434家书店,66347家书摊,超过七千万种图书。

  记者联系了孔夫子网的相关负责人,对方回应称网站对于商品有审核规则,在“个人物品及个人收藏的图书资料”部分,“可以销售的范围”中明确写道:“个人或单位收藏的具有资料性和文物性的写本、抄本、档案、资料册等,没有违法违规内容的可以销售。”而涉政、涉密等违规图书资料的买卖是明令禁止的。网站有专门的书籍审核部门,在店主上传书籍信息后,工作人员会对书籍的内容、图片信息进行审核。一旦发现违规,则会将其驳回,不允许出售。对于个人档案买卖已有成立的,平台将于事后追究店主的责任,最高处罚是关闭书店。

  然而,记者采访多位孔夫子网上的卖家,却获悉这些看起来严格规范的监管,实际上形同虚设,“从来没担心过这方面的问题”。

  孔夫子旧书网审核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坦言,平时工作多以警告、暂停下单为主,“除此以外,我们也不能把店主怎么样”。该工作人员还表示,部分店主会采用模糊信息、遮挡关键字、不填信息等方式逃避审核。作为平台,他们会尽可能完善监管制度,但实际操作还是难度较大。“因为平台工作人员每天审核上万本书,工作中难免会有所疏漏。”

  除了个人档案,孔夫子网上有争议的商品还包括名人书信、手稿等,有林语堂、胡适、郭沫若等大家的,也有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价格则依据名人的知名度、书信内容和书信品相,从几十元到数十万不等,其中一封“茅盾毛笔信札一页,手迹上有一些批阅痕迹”的商品,标价为20万元。

  此前,成都发生过类似的老干部档案被网络买卖事件,成都市档案馆申明,人事档案虽然是个人档案,但是从社会角度来讲,它是公共资源,买卖个人档案的行为违法。

  反思

  专家呼吁加强管理

  《档案法》规定,对非国家所有的但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可以向国家档案馆寄存或者出卖;向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严禁倒卖牟利,严禁卖给或者赠送给外国人。

  荣宏君是一位名人书札收藏者,他透露,在旧城改造中,很多机关都处理文件,档案、书信因此流传到民间,他看到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关于工作批示的回信。2009年年初,他意外得到了周汝昌、臧克家、汤一介等诸多名人写给季羡林先生的100多封信函。荣宏君看到书信时也很震惊,为了防止信札流失,他从废品回收人员手里买下了书信,后来辗转还给了季羡林先生。

  除了档案买卖,近年来,关于涉及隐私的名人书信买卖也是争议不断,中拍协秘书长李卫东表示,从市场角度来看,历史名人的档案,创作的书札,往往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既有书法,也是善本,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兼具,而又具有不可复制的孤品特性,因此,从艺术市场讲,这个收藏门类会始终延续下去,并且会越来越受重视。不过他强调,“信札一定要先行解决好其中的著作权和隐私权问题,否则不宜贸然拍卖。”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啸认为,从法律层面上讲,如果公开买卖的私人书信所有人去世,也没有近亲属在世,不会产生法律问题,“我国法律保护逝者的名誉和隐私,只有三代以内近亲属才能提出。而如果有资格维权的近亲属均不在世,就算存在侵权也无法起诉。”程啸说,民事诉讼的前提是不告不理,即使有近亲属在世,但如没有提出侵权之诉,也不会形成纠纷。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