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12月25日圣诞节,浓浓的雾霾弥漫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虽然官方的监测数据显示,空气污染程度并没有达到启动“红色预警”的标准,但是呛人的空气让“如何有效治理雾霾”这个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24日介绍全市经济发展情况时透露,通过压减燃煤等措施,今年前11个月北京市的PM2.5累计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6.6%,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但不少网民却表示,并没有感受到明显的改善;还有网民表示:“感觉今年爆表的次数比去年多很多!”“明明感觉今年更严重!”
11月下旬以来,华北地区共发生3次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12月19日至22日,北京市在全市实施了“红色预警”措施。点击进入下一页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说,受不同气象条件影响,红色预警各项措施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减排比率不一样,但数值模拟评估表明,减排措施使PM2.5的浓度下降了20%-25%的左右。
持续的雾霾天气下,不少网民提出,为何雾霾预警“迟到早退”?为何感官严重、预警级别低?为何停产、停学、停车等应急措施启动霾依旧不散?
但也有不少网民对治理效果表示认可和支持。网民“何大大伟”说:“雾霾不是一天形成的,启动应急措施只是缓解。但不能说没感受到,就说措施没用!”
“预警颜色级别,与污染持续时长相关。”张大伟说,AQI超200启动预警,浓度再高持续1天也是“蓝色”,浓度没那么高持续3天以上也是“红色”。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徐文帅说,“空气质量预报”基于污染潜在趋势、数值预报、统计预报,并根据专家会商预测出未来5天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包括全市不同区域空气污染级别,是启动“空气重污染预警”与否、启动何种级别、何时启动和解除的判断基础。
有关专家指出,“空气重污染预警”机制的价值在于,不仅有强制性的减排措施,可以减少人类排放,也有了建议性防护措施。同时,雾霾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指望预警措施“立竿见影”消除雾霾。
今年11月《京津冀核心区域空气重污染预报会商及应急联动工作方案(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发布,旨在统筹协调应对区域空气重污染,按照突出重点、试点先行,将率先在“京津冀核心区域”,即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沧州6市,试点开展空气重污染预报会商和应急联动。
目前,该方案仍在征求意见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副市长张工透露,未来或率先在“京津冀核心区域”6市,建立应急联动长效机制,空气重污染时,共同启动“最高一级的应急减排措施”,以遏制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污染过程。(记者李萌 倪元锦)
相关资讯:
- 深圳滑坡调查:物业公司为何中标渣土场?
- 外媒:老外来北京患上哮喘 开发雾霾监测器卖脱销(图)
- 加拿大卖瓶装新鲜空气 中国客户近日数量飙升(图)
- 研究显示:室内PM2.5吸入量、暴露量约为室外4倍
- 男子用100天收集雾霾 灰尘制成板砖(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