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羊城晚报
从实验室培植的转基因树上取下嫩芽,嫁接到试验果园中的普通橙子树上(图/理查德·佩里)
南方花园橙业公司在佛罗里达州克莱维斯顿的果园里,染病果树被砍倒烧掉(图/理查德·佩里)
染了黄龙病的树结出的橙子(右)和正常橙子(左)相比,明显发育不良(图/理查德·佩里)
生物密探
[编者注:针对“转基因食品”这个问题上,欧美国家也一直都有立场鲜明的两种态度。欧洲食品安全局曾一而再地驳回法国政府提交的MON810转基因玉米禁令。尽管法国卡昂大学教授塞拉利尼在2012年9月19日曾发表论文称,大鼠长期服用抗草甘膦的转基因农达玉米会致癌。但这一结论立刻引来无数质疑,学术界总体上其实并不认可其研究。
以下这篇文章来自美国《纽约时报》,特约撰稿人迈克尔·波伦曾著有《植物的欲望》等书作。他在看了《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运用转基因技术对抗柑橘黄龙病的报道后写下此文。他的观点或者能代表一部分美国人看待“转基因”的态度。]
转基因就是非天然的吗?
与中国人一样,欧洲民众也对转基因食品疑虑重重。他们甚至喜欢将转基因食品称为“食品怪物”。最近美国的一些公司,比如Kashi宣传一款使用了转基因配料的产品时称其为“天然的”,也受到了消费者的谴责。
但什么是“天然”的,什么是“非天然”的?1982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发现,人们区分“天然”和“非天然”的重要标准其实只是“熟悉程度”。在人们的认知中,越熟悉的就越天然;越陌生的、复杂的,不管是在认知上还是在经验上,只要需要调动更多的认知资源去理解的事物,人们就会认为其是“非天然”的。在判断两者孰优孰劣时,人们还可能存在偏见,即“天然的一定是好的,非天然的就是坏的”。
所以,任何事物,只要进行了人为干涉都会被定义为“非天然”,比如转基因食品,尽管它们早已登上了杂货店的架子。
但请别忘了,就像《纽约客》的记者迈克尔·斯柏克特说的那样:“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驯化野生动植物的过程。借此,我们才有了生存所需的农作物和牲畜。”
“晕轮效应”产生负面后果
今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食品上的标签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比如对食物味道的感受、营养水平的估计和出钱购买的意愿。他们选取了在一家商店购物的115名顾客为对象进行实验,将他们分为三组后,发给他们每人两种不同的食品,其中一种食品的标签为“有机食品”,另一种则为“一般食品”——实际上,这两种食品本质上完全相同,都为有机食品,只是标签不同而已——然后,研究人员让顾客开始针对“食品味道”、“营养水平”、“卡路里数”和“购买愿意花得钱数”四个指标进行评估。
结果发现,人们普遍认为有机食品的卡路里更低,认为有机食品口味更加纯正、营养更丰富;相对于一般食品,人们也愿意多花16%-23%的钱来购买有机食品。
从实验结果看来,顾客们正沉浸在“有机食品”带来的光环中,认为只要是“有机”的就是更好的。
这其实是心理学中典型的“晕轮效应”。这种效应会带来非理性思考。即当人们认定某事物存在一些优点时,那些与此无关的方面似乎也会瞬间开始闪闪发光。
转基因生物比较悲剧性地、恰好经历着“负面”的晕轮效应。仅因为它本身被贴上了“非天然”标签这一个特征,就让很多人在认知上将其打入地狱。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2005年也做过一个研究,发现人们认为一种转基因食品的人工干涉越多,即“非天然”,人们的接受度就会越低。
来自该学校的154名本科生参与了这项研究,实验者要求他们在脑中想象7种食物,包括黄油、西红柿和炸鱼条等,并且从天然程度、健康水平和需求这三个方面去评估这些食物。他们还要再想象这些食物全部都是转基因食品,并且再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食用转基因食品存在道德问题么?对这些食品的信任度是多少?这些食品有多“天然”?
不出所料,科学家发现一种食品越被认为是“非天然”,人们越会表现出不信任和拒绝。就算某种天然的“非转基因”食品,如果看上去有些“非自然”,人们也会难以接受和信任这种食品。
转基因食品的负面“晕轮效应”,明显会影响人们对其主要风险和收益的评估。
负面情绪影响理性评估
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人们对风险的认知模式,他在1979年指出:当面对新出现的、未知的科学技术时,实验数据绝对会是主观情绪的手下败将。
比如,很多人会认为核电站的辐射风险远高于医用X射线。尽管实验数据并不支持这个结论,他们仍深深恐惧于核电站的辐射风险——当人们正在被某种负面情绪纠缠时,很难对风险和收益进行理性评估。
斯洛维奇还表示,人们的观点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改变。就算出现了新的科学证据,某些人也很难被说服。
曾经有一个研究通过比较转基因棉花和一般棉花对环境的影响,认为尽管两种作物对节肢动物的数量都有同样的负面影响,但是转基因作物实际上降低了杀虫剂的使用量。但这个结论出来后,那些反对转基因生物的人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对比,直接简单得出这样的结论:转基因作物会对环境造成伤害。
斯洛维奇因此认为,有三个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新科学技术的风险评估:对新技术的恐惧程度、熟悉程度以及新技术会影响的人口数量。
转基因技术无疑是新技术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面对多种可能存在的影响,人们对其有非常高的恐惧感;公众对转基因技术非常陌生,尽管美国约80%的包装食品都含有转基因配料,但仅有35%的民众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最近的一个调查甚至显示仅有25%的人认为社会确实需要转基因食品。
更让人无能为力的是,很多人对转基因技术的数据来源不信任,对那些生产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公司也疑心重重。
但如果人们对研究数据来源都怀疑的话,那该研究对人们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如果人们对现有研究失去信心,只是迅速地去怀疑和否定,那他们也许永远都不会了解这项新技术。
“熟悉程度”会提高“接受程度”
不过转基因技术不会永远都会困囿于情感的陷阱而得不到研究数据的论证。
比如,时间会唤起人们的理性:转基因技术应用时间越长,人们对其的熟悉程度就会提高;出生在“转基因时代”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再大惊小怪,能更加理性对待转基因食物。
虽然熟悉程度会缓慢提高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接受程度,但还有一个更大的推动力来源于社会的巨大需求——需求似乎能够战胜人们对“纯天然性”的执着。
美国马斯特里赫特大学2005年便有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一种食物的需求更大,比如黄油比炸鱼条的需求更大,人们就会更愿意接受此食物的“转基因版本”。
目前很多生产转基因食品的人都是这样转变观点的。
比如那篇关于转基因橙子的报道中所提到的种植者,在应对柑橘黄龙病过程中,便坦然接受了转基因技术。因为如果不这样,他们甚至有可能再也不能种植橙子,我们也可能在吃早餐时再也喝不到美味的橙汁了。原文/迈克尔·波伦 编译/装大雷
链接
《纽约时报》关于“拯救橙子”的故事
□swifters/果壳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克雷斯是南方花园橙业公司的总裁,管理着250万棵橙子树和一个为两家果汁公司榨汁的工厂。美国人喝的橙汁大部分来自他和其他8000名佛罗里达种植者。但他的果园一度肆虐着一种叫做柑橘黄龙病的疾病,染病的橙子会变酸,一半外皮会变成绿色。
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是一种细菌,为了减缓其蔓延态势,他们砍掉了数十万棵染病果树,还喷洒了比以往更多种类的农药,以杀灭携带这种细菌的飞虫,但还是控制不住疾病传播。一名植物病理学家说:“在人类种植的所有柑橘树中,都没有对此类细菌出现免疫力的迹象。”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专门针对此疾病成立专家组进行研究。最后,克雷斯认为,改变橙子的DNA——采用来自不同物种的基因是拯救橙子的唯一机会。
但长期以来在欧洲根深蒂固的对转基因技术的敌视态度,在美国也面临同样困境。克雷斯担心,长期塑造出来的果汁“100%纯天然”的形象会受到损害。但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科学家告诉克雷斯,如果有更多时间,也许可以等橙子自然进化出对这种细菌的抵抗力。但也许还没等到抵抗力出现,佛罗里达的橙子就已经绝种了。
于是他们开始了转基因的尝试。到2012年春天,克雷斯的果园里已有好几块“实验田”,其中包括一种将来自菠菜的基因导入柑橘树中的技术,因为它能编码一种能攻击入侵细菌的蛋白质。这项技术最终成功抵抗了虫害,克雷斯便开始请求环保局进行指导,并进行安全测试。
克雷斯不想向消费者隐瞒任何情况,于是他公开了他的实验。这个项目到此时为止已耗资超过500万美元,而用于安全测试的这一笔钱是最大的单一开支。而为了控制疾病蔓延,南方花园已经损失了70万棵树,超过其总数的四分之一。
尽管如此,各种民意调查结果仍然显示,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美国人都会拒绝吃任何转基因作物。他们不相信所谓的科学结论。美国一些主要果汁品牌可能也已打算寻求佛罗里达州以外的橙汁供应地。
但克雷斯决定继续前行,他有充分理由相信这些树明年开花时能通过环保局的测试。两年后,如果监管部门批准,他的转基因橙子就能实地种植了。大约五年后,这些树可能会生产出第一批可供销售的橙汁。克雷斯认为,最起码佛罗里达的种植者很快就不用再担心果汁发酸及产量不够了。
已出现或将出现的转基因食物
在关于转基因食物的两极分化的争论中,它们一律被描绘成“好的”或者是“坏的”。这里列出了几种在不同时期、为达到不同目的、经不同基因改造的农产品。我们也还不知道它们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
1.能贮存更长时间的番茄
1994年,“保存味道”番茄成为第一种可向消费者销售的转基因作物。一家叫“加州基因”的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将会使番茄变软的基因的反义基因导入番茄中,干扰了原基因产物的合成,因而延长了番茄的贮存时间。虽然此产品大受消费者欢迎,但生产和运输成本过高,最终退出了市场。
2.耐受除草剂的大豆
美国现在种植的几乎所有大豆都经过基因改造,能耐受一种叫草甘膦的除草剂。这样农民能将除草剂喷洒在杂草上而不伤及作物。草甘膦使一种对大多数植物的生存必不可少的酶“失活”,从而杀死植物。
3.抗虫玉米
过去10年中,美国大部分用在加工食品和动物饲料中的玉米都是经过基因改造的,由孟山都(一家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其生产的旗舰产品正是全球知名的草甘膦除草剂)、先正达或其他生物技术公司生产。这种玉米能产生Bt蛋白,不用打农药就可以减轻虫害。这种蛋白来自于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它能产生几种蛋白质,昆虫摄入后就会死亡。这些蛋白质对人类无害,因此已长期被有机种植者用作天然杀虫剂。美国超市或农场出售的甜玉米却只有少数是经过基因改造的,部分原因是农民担心消费者不愿购买转基因产品。
4.抗病毒木薯
木薯是饥荒易发地区的一种主食,可耐高温、洪水、干旱,但最近东非地区种植的木薯被一种引起褐色线条病的病毒攻击。科学家将这种病毒的片段加入木薯DNA,引发木薯的天然免疫反应,开发出了几种能抵抗这种病毒的木薯。由唐纳德·丹弗斯植物科学中心开发的一种正在乌干达进行实地种植试验;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一支科学家团队开发的另一种正在等待批准,已在肯尼亚和尼日利亚进行试验。
5.不褐变苹果
加拿大苹果种植企业奧卡诺根特色水果公司将苹果控制褐变的基因的一份多余副本导入果树,使褐变基因失效,改造了澳洲青苹和金冠苹果。改造目的是减少浪费,让苹果能以切片形式出售,以增加销量。该公司正在等待美国农业部的商业生产许可。
6.Beta-胡萝卜素强化稻米
用玉米和一种常见土壤细菌的基因能使稻米产生beta-胡萝卜素,而人体需要beta-胡萝卜素来合成维生素A。由于这种稻米呈黄色,被称为“黄金大米”。维生素A缺乏导致每年数十万亚洲和非洲儿童罹患夜盲症。这种稻米是几个非营利组织用十余年时间开发出来的。最近的试验表明一碗“黄金大米”可以提供儿童一天所需维生素A的60%。这种稻米正在菲律宾进行实地种植试验,也将在该国进行健康和环境安全方面的测试。
7.快速生长的鲑鱼
由“水的赏金”科技公司开发的“水的优势”鲑鱼是一种大西洋鲑鱼,含有一个来自奇努克鲑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和一个来自像鳗鱼的大洋鳕鱼的基因开关。此开关使生长激素基因一直保持打开状态,所以这种转基因鲑鱼体内全年都产生生长激素,而不是只在温暖的环境下才产生。这样,这种鲑鱼只需18个月就能达到上市所需体重,只是通常时间的一半。“水的赏金”公司正在等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这种鲑鱼上市。
相关资讯:
- 转基因大米正做猕猴喂养实验 专家自己连吃14年
- 媒体称61名院士曾联名上书要求推广转基因水稻
- 美国农民:我们种植的大豆99%都是转基因作物
- 专家:转基因人体试验没必要 也没办法做
- 美大学就用中国儿童进行黄金大米试验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