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析:北京副中心为何花落通州?(图)
阅读:622 次
2015-07-22 05:00 (北京时间)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其内容并不代表关系网立场
loading

来源:法治周末

通州运河广场边上及时更新的巨幅广告   陈霄 摄

流传多年的通州将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消息,终于在近日得到政府方面的确认。这将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兴建的首个城市副中心,也意味着“通州时间”的开启。

其实,在国际上,超大城市和综合型首都快速发展中,出现大城市病是规律性的问题,通过建设“副中心”来应对,也是世界其他同等规模城市的努力方向。从首尔、东京、巴黎、伦敦,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发展过程。

那么,具体到北京,其行政副中心为何花落通州?通州这些年经历了哪些变迁?生活在通州的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副中心有何反应?副中心建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本周,《法治周末》带您去寻找答案。

北京副中心为何花落通州

“通州是京津冀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之一,其脱颖而出,有其历史和现实因素”

法治周末记者 陈霄

对于“通州”这支“股票”来说,今年7月中旬召开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是个重大利好。

这次市委全会最终证实了那个流传数年的传言——通州将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从时间上算,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闻,而是最终被印证了的旧闻。

就像具有悠久运河历史的通州在新的规划版图中被定位为“新城”一样——传闻和城市都经历着变迁。

如今,北京长安街向东20公里的通州区,过去一度被称为“通县”的这个地方,一跃而成了北京最炙手可热之地。

通州人乐于与你热切地讨论这个地方的未来:“以后通州的发展必须是北京最快的。”“通州的万达广场去过吗,那是全北京最好的万达广场。”

即便只是匆匆一面的陌生人,也不影响类似话题的热度。

通州,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京城东南角906平方公里的这个地方,一时间成为最热之地。

为什么是通州

现在,点开通州区政府官方网站,最醒目的是一张通州全景图,图片上标示的粗体字是“北京城市副中心 承载北京未来发展”。

反应速度同样快的还有城市广告,运河边上荒草未除的地段换上了新的巨幅广告牌,打着同样的“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标语。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对于一个两年前人均GDP还排在全北京16个区县倒数第三的地方来说,通州的副中心地位来得有些突然。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解释的原因是:“通州是京津冀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之一,其脱颖而出,有其历史和现实因素。”

王飞承认,聚焦通州,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深入的思考。

来自北京市规划委的资料显示,通州的定位近些年经历了几次演变。

1993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其中通州的定位是北京卫星城。

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通州被定位为“面向未来的新城”,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

该规划同时提出,在通州预留发展备用地,作为未来行政办公用地。

到2012年时,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落实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城市副中心地位被首次提及。

2014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到北京视察时提出“结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做强新城核心产业功能区,做优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区,构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的格局”。

由此,通州进入全面提速时期,运河核心区、文化旅游区等重要功能区的建设全面起步。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总的来看,通州已经具备承担市行政副中心发展建设的坚实基础”。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说。

很多人将通州的入选归结为地理优势——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北京唯一同时接壤天津和河北的区县,通州的优势很明显。

尤其在传闻即将成为北京市政府新迁入地的通州潞城镇,除了是长安街延长线的最东端之外,更是直接紧挨河北。

不过,在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看来,通州被定位为副中心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没有太多的联系。

“早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前,北京就已经把通州确定为副中心了。而且这是北京内部的调整,与疏解首都功能也没有什么关系。”张可云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他解释,解决城区人口密度过大的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内部调整,从城区搬到郊区,另一种就是向城市以外的地方疏解。

“但北京市政府不可能搬到外地去。”

不过,张可云认为,通州不是北京副中心的最佳选择。

因为北京市政府搬迁到通州后,会大大加剧通州与城区之间原本已十分紧张的交通压力,而且通州人口密度已经较大,此举也会对通州未来的人口形成压力。

“不过,现在讨论这些已经没意义了。”张可云说。

相反的观点则认为,通州是连接北京、天津、河北的重要枢纽,是整个京津冀的核心区。

北京的区域特点是,北部是生态涵养区,西部多山缺乏空间,南部已规划新机场建设,那么只剩下东边作为行政功能疏解的最佳之选。

概念提速

事实上,最近一次传言是在今年5月底热络起来的,从微信发端,及于网络,而后传统媒体陆续跟进,沸沸扬扬。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外界对这个消息将信将疑。因为细心的人们会记得,这个传言在京城至少流传了十年之久,却从未被官方证实。

2004年,就有规划专家提出在通州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办公区,打造北京的“副中心”。

当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10)》,也明确了在通州预留行政用地。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2004年北京的总体规划是2020年人口达到1800万人,但实际上2009年人口已超过1900万,随着人口压力的加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上日程。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秘书长顾文选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事实上,上一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时,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及其团队已提出通州作为副中心的建议。

在这次正式公布通州副中心定位后,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说,这是借鉴了一些国家的做法。

她说,在国际上,超大城市和综合型首都快速发展中,出现大城市病是规律性的问题,通过建设“副中心”来应对,也是世界其他同等规模城市的努力方向,并且一般是国家行动。

“从首尔、东京、巴黎、伦敦,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发展过程。”黄艳说。

对于“副中心”的概念,通州区区长岳鹏认为,它应该是城市核心区,或者是中心区的补充。

尽管早有动议,不过,过去这一切进展并不快。

“通州本身财力不行,作为新城算起来也有十多年了,但建设速度很缓慢。”张可云分析说。

黄艳也承认,北京市过去多年一直有加快新城建设的规划和行动,但力度不够。

不过,“这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由党中央国务院直接推动,副中心的建设,与过去二十年的努力不可同日而语。”黄艳说。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方向未明之时,“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实际上给北京市定了调,就是‘保留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肖金成说。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的主题即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谋划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通州的旧与新

早年被定位为新城的通州,实际上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通州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

西汉初始建路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先后改称通路亭、潞县、通州、通县。

1948年12月,通县解放,分置通县、通州市。

1958年3月,县市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后,合并为北京市通州区。

1960年,复称通县。

1997年4月,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通州历为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

“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此地,促进了通州经济的繁荣和兴旺”,如今的通州区政府网站上如是介绍,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

不过,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通州,现在却看不出它的“旧”来。

两年前开放的通州区新图书馆气势宏大、崭新现代。但高达9层的书库中难有通州历史文献的“一席之地”,至少对于读者来说就是如此。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先是吃惊地看着你,然后告诉你,通州地方志这类书籍存放层是不对外开放的。

如今的通州或许不再需要那些沉重的历史。

被确认为副中心的通州,现在是个崭新却巨大的“工地”,不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就是在为建设高楼打地基。

在通州区的中心地带,通州最具地域象征性的运河,无论从哪个角度抬眼,视野中都是随处可见的各种塔吊。

即便不是雾霾天,运河的上空也常常只见灰蒙蒙一片。

“以后通州的发展必须是北京最快的,现在建设期吵一点、脏一点是过渡。”一位通州市民兴冲冲地说。

当然,也有人愁眉苦脸:“以后八通线估计是更挤了,不知道挤七八趟能不能挤得上去。”

相关资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填写评论内容
限500字 (不支持HTML格式)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关系网新闻资讯